首頁

明史 中 - 19 / 196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明史 中

第19頁 / 共196頁。

 大小:

 第19頁

朗讀:

洪武八年四月,仁祖忌日,太祖親詣皇陵致祭。永樂元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淺淡色衣,禦西角門視事。不鳴鐘鼓,不行賞罰,不舉音樂,禁屠宰。百官淺淡色衣、黑角帶朝參。至日,親祀于奉先殿,仍率百官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

宣德四年令,凡遇忌辰,通政司、禮科、兵馬司勿引囚奏事。五年,敕百官朝參輟奏事儀。


  

英宗即位,召禮臣及翰林院議忌辰禮。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學士楊溥議:「每歲高廟帝后、文廟帝后、仁宗忌辰,服淺淡色服,不鳴鐘鼓,于奉天門視事。宣宗忌辰,小祥之日,于西角門視事。」從之。

弘治十四年令,凡遇忌辰,朝參官不得服糹寧絲紗羅衣。景皇帝、恭讓皇后忌辰,遇節令,服青絲花樣。宣宗忌辰,遇祭祀,服紅。十六年八月,吏部尚書馬文升言:「宣德間,仁宗忌辰,諸司悉免奏事。自太祖至仁宗生忌,俱輟朝。其後不知何時,仁宗忌辰,依前奏事。惟太祖至憲宗忌辰,百官淺淡色服、黑角帶。朝廷亦出視朝,鳴鐘鼓,奏事。臣思自仁至憲,世有遠近,服有隆殺。請自仁宗忌辰、英宗生忌日,視朝,鳴鐘鼓。若遇憲宗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視朝,著淺淡服,進素膳,不預他事。或遵宣宗時例,自太祖至憲宗生忌,俱輟朝一日。憲宗、孝穆忌日,如臣所擬。」帝下禮部議。部臣言:「經傳所載,忌日為親死之日。則死日為忌,非謂生辰也。其曰忌日不用,不以此日為他事也。曰忌日不樂,是不可舉吉事也,此日當專意哀思父母,餘事皆不舉。但先朝事例,迄今見行,未敢更易。」帝乃酌定以淺淡服色視事。

嘉靖七年令,忌辰只祭本位。十八年令,高廟帝后忌辰祭于景神殿,列聖帝后忌辰祭于永孝殿。二十四年令,仍祭于奉先殿。

○乘輿受蕃國王訃奏儀

凡蕃國王薨,使者訃奏至,于西華門內壬地設禦幄,皇帝素服乘輿詣幄。太常卿奏:「某國世子遣陪臣某官某,奏某國王臣某薨。」承製官至使者前宣制曰:「皇帝致問爾某國王某,得何疾而逝。」使者答故。其儀大略如臨王公大臣喪儀,但不舉哀。

凡塞外都督等官訃至,永樂間遣官賫香鈔諭祭。後定例,因其奏請,給與表裡祭文,令攜歸自祭。來京病故者,遣官諭祭或賜棺賜葬。後定年終類奏,遣官祭之。若在邊歿于戰陣者,不拘此例。凡外國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賜棺及祭,或欲歸葬者聽。

○乘輿為王公大臣舉哀儀

洪武二年,開平王常遇春卒於軍。訃至,禮官請如宋太宗為趙普舉哀故事。遂定製,凡王公薨,訃報太常司,示百官,于西華門內壬地設禦幄,陳禦座,置素褥。設訃者位於前,設百官陪哭位東西向,奉慰位於訃者位北,北向。贊禮二人,位於訃者位之北,引訃者二人,位於贊禮之南,引百官四人,位於陪位之北,皆東西向。其日,備儀仗于奉天門迎駕。皇帝素服乘輿詣幄,樂陳于幄之南,不作。太常卿奉:「某官來訃,某年月日,臣某官以某疾薨,請舉哀。」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百官奉慰訖,分班立。訃者四拜退,太常卿奏禮畢。乘輿還宮,百官出。東宮為王公舉哀儀同,但設幄于東宮西門外,陪哭者皆東宮屬。

○乘輿臨王公大臣喪儀

凡王公大臣訃奏,太史監擇皇帝臨喪日期。拱衛司設大次於喪家大門外,設禦座于正廳中。有司設百官次於大次之左右。侍儀司設百官陪立位於廳前左右,引禮四人位於百官之北,東西向。設喪主以下拜位於廳前,主婦以下哭位於殯北幔中。其日,鑾駕至大次,降輅,升輿,入易素服。百官皆易服,先入就廳前,分班侍立。禦輿出次。喪主以下免絰去杖,衰服,出迎于大門外。望見乘輿,止哭,再拜,入于門內之西。乘輿入門,將軍四人前導,四人後從。入至正廳,降輿,升詣靈座前,百官班于後。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三上香,三祭酒。出至正廳禦座,主喪以下詣廳下拜位,再拜。承製官詣喪主前雲「有制」。喪主以下皆跪。宣制訖,皆再拜,退立於廳西。太常卿奏禮畢,皇帝升輿,出就大次,易服。禦輿出,喪主以下詣前再拜退。皇帝降輿升輅,喪主杖哭而入。諸儀衛贊唱,大略如常。

其公、侯卒葬輟朝禮,洪武二十三年定。凡公、侯卒於家者,聞喪輟朝三日。下葬,一日。卒於外者,聞喪,一日。柩至京,三日。下葬,仍一日。凡輟朝之日,不鳴鐘鼓,各官淺淡色衣朝參。初制,都督至都指揮卒,輟朝二日。永樂後更定,惟公、侯、駙馬、伯及一品官,輟朝一日。

○中宮為父祖喪儀


  
凡中宮父母薨,訃報太常寺,轉報內使監。前期,設薦于別殿東壁下,為皇后舉哀位及內命婦以下哭位。皇后出詣別殿,內使監令奏:「考某官以某月某日薨」,母則雲「妣某夫人」,祖考、妣同。皇后哭,內命婦以下皆哭盡哀。皇后問故,又哭盡哀。乃素服,內命婦皆素服,止哭,還宮。

內使監令奏聞。得旨:「皇后奔喪。」喪家設薦席于喪寢之東,從臨內命婦哭位於其下,主喪以下哭位於喪寢之西,主婦以下哭位於喪寢之北幔下。至日,內使監進堊車,備儀仗導引。皇后素服出宮,升輿,三面白布行帷。至閣外,降輿,升堊車。至喪家大門內,降車哭入,仍以行帷圍護。從臨者皆哭入。喪主以下,降詣西階下立哭。皇后升自東階,進至屍東,憑屍哭。從臨者皆哭。喪主升自西階,俱哭于屍西。皇后至哭位,內使監令跪請止哭。應奉慰者詣皇后前,奉慰如常禮。如皇后候成服,則從臨命婦應還者先還。如本日未即奔喪,則是晡復哭于別殿。尚服制皇后齊衰及從臨命婦孝服,俟喪家成服日進之。詣靈前再拜,上香,複位,再拜。如為諸王外戚舉哀,仍于別殿南向,不設薦位。

○遣使臨弔儀

太常司奉旨遣弔。前期,設宣制位於喪家正廳之北,南向;喪主受弔位於南,北向;婦人立哭位於殯北幕下。其日,使者至。喪主去杖,免絰衰服,止哭,出迎于中門外。復先入,就廳前拜位。內外止哭,使者入,就位稱有制。喪主以下再拜跪。宣制曰;「皇帝聞某官薨,遣臣某弔。」喪主以下復再拜。禮畢,內外皆哭。使者出,喪主至中門外,拜送,杖哭而入。宮使則稱有令。至遣使賻贈及致奠,其儀節亦相仿雲。賻贈之典,一品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二品以五,三品、四品以四,五品、六品以三,公侯則以百。永樂後定製,公、侯、駙馬、伯皆取上裁。凡陣亡者全支,邊遠守禦出征及出海運糧病故半支。

其遣百官會王公大臣喪儀。前期,有司于喪家設位次。其日,百官應會弔者素服至。喪主以下就東階哭位,主婦以下就殯北哭位。百官入,就殯前位哭,主喪主婦以下皆哭。止哭,再拜,主喪以下答拜。班首詣喪主前展慰畢,百官出,喪主拜送,杖哭而入。會葬儀同。

○遣使冊贈王公大臣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