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180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180頁 / 共257頁。

癸亥,北循山阪[21],至金相寺廢址,有唐碑,為高僧講經處。盤山腳而西,至松蘿崖,石洞幽勝,相與酌酒賦詩。暮投感通寺樓[22],篝燈夜坐[23],聞寺僧誦等字[24]。中溪曰:「六書中轉注實非『考老』[25],而宋人亡擬。

後世學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無述,願公任之。」予遂操筆書轉注之例約千餘字[26],匯成一編。中溪題其額曰「寫韻樓」[27]。


  

寓此凡二旬日而去。茲寺有高皇詩十八章[28],鎸碑山門院,凡三十六。今存在僅半耳。

三月乙酉[29],北行五里,有寺曰玉局,內有昭文祠,土人祀唐御史杜光庭之所[30]。西南有一溪,疊崿承流[31],水色瑩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寶玉之麗,其名曰清碧溪[32]。緣山麓北行二里,至天台,有諸葛武侯畫卦石[33],土人于上建八塔,以識侯之跡雲。東行一里,至弘聖寺,有浮圖高二百丈[34],規制嚴整。

考之野史,為隋文帝時敕建者[35],或曰阿育王[36]。北行二里,至點蒼神祠[37],即唐書載史臣與南詔設盟處也。翠微有岩[38],異香酷烈。予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39],果然。

廟後有問俗亭,俯瞰城郭樓觀,海波萬頃,澗松縈雲,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薦米纜[40],食而甘之。既醉既飽,下山,北行二里,抵三塔寺宿[41]。寺有七樓八殿,中溪重加修建者。中溪有書樓在焉。

因留連累日。芒鞋、藜杖相與[42]。入瀑布溪,懸流百尺,其承流處有石如盤。盤中有一石,為瀑流所激,跳躍如馬,聲如雷鍧[43]。

石壁上有朱字詩,為濺沫所涂,遠不可辨。憶當時題刻懸構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釋寺[44],松蘿蒼翠,因止宿焉。夜中靜默,聆丁東琳瑯,如琵琶笙簫,又如瑟瑟。有頃而寂,舊聞茲地夜聆天樂,故名其峰曰「應樂”。中溪曰:「豈山腹空洞,萬竅遞響耶?」予曰:「如此則不應有作止也[45]。

」僧曰:「世傳空中隕石上有帝釋像,今所奉者是已。帝釋為天主中最尊,故有天樂隨之。」予曰:“六合之外[46],聖人存而不言,此亦世外事,不可以臆見度其是非也。」

癸巳,北渡兩澗,乃至無為寺,有汝南王碑,聲如玉磬,清越可聽。因以木擊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詩[47]。聞北岡有元世祖駐蹕台[48],後人屋之。方至其處,大雨忽至,遂趨屋下避雨。

軒窗洞豁,最堪遊目,則見滿川烈日,農人刈麥。予曰:「異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點蒼十景之一,所謂『晴川秧雨』者是已,每歲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時時放晴,故刈麥插秧,兩處無妨。世傳觀音大士授記而然[49]。

」西上裡許,有寺曰救疫。山泉甘冽,疫則飲之,可以已病,寺因得名。北去四里,登鶴雲寺,寺有仙女池、沖舉石,相與坐嘯久之。又北六里,至石雲寺。

沿溪而西,過獨木橋,升寶華寺,其地多花卉,紅紫相間,乃移枕簟以息[50]。中溪弟仲春、叔齊、季和,預煮醇酒于叢薄中[51],忽從滴乳岩旁出見[52],不覺驚喜,拍手大笑,因引滿盡醉。是夜臥草庵,殊覺快適。

甲午,同上悉達場[53],遙見瓦屋懸構于蒼煙之上,扁曰「中溪小隱[54]」。時已入夏,猶圍火而臥。晨起,窺石洞,猱緣細路[55],下臨百仞。比歸,頗有垂堂之悔[56]。

出山因以相規雲。

丁酉,至陽溪,歷遺愛寺,觀舍利塔[57]。入溪三里,有一石門如圓月者,羅剎洞也[58]。世傳觀音大士閉羅剎于其中雲。又西行八九里,至出佛洞 ,岩壑幽絶,可以結廬[59]。

又西六里,為洞天山,層巒疊嶂,望之蔚然。顧經路崎仄[60],且空山無人,乃旋轡出谷,宿遺愛寺。中溪謂予曰「『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生在此山中』[61],必須東泛洱水,臥數溪峰,庶盡點蒼之變耳。」

己亥,由上關水月樓放舟遵島嶼而南[62],至金榜寺,搖落無僧[63]。又南觀青巔寺前巨人跡,已乃南泛,有崖飛出水面,曰鷄額山、維舟山。隒徒步而升[64],石磴盤旋,可三百武[65],見削壁卷阿[66],正向點蒼,十九溪峰,盡在幾席。石山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呈其伎。

予曰:「此非點蒼真面目乎?微公[67],幾失此奇觀矣。」相與訂約結社,以終餘年。經營其地約二十畝,可為蔬圃。草間得柱礎、古瓦[68],知為寺場也[69]。


  

往來久之。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戶牖[70],大類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勝,曰:「此可免結屋之勞矣。」酌酒相慶,戀戀不能去。榜人催促[71],予二人相向惆悵,恐不能復來。

勉從入舟,則天光澄淨,波紋沄沄[72],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淺,皆漁家婦子居之。生事蕭條[73],身無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問詰,蓋素所未見也。予二人不忍其窮,各解衣投食。問其男子何在,早「欠課[74],為官家所繫。

」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鐵雨崖,雲是羅剎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鐵以止之,是其跡也,崖面如蜂房,大者棲鶻鷂,小者巢蝠鴿。聞舟人喧驚,出而群飛。又南至赤文島,雲是大士買地券,字如蠡篆[75],不可辨識。

暝色慾來,河水浮綠,乃舉棹西向洱水龍祠,辭舟登閣。

自念放逐以來,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與予賡和若干首[6],匯為一帙[77],題曰《點蒼雜詠》雲。

註釋:

[1]僇人:謂受過刑辱的人。[2]衡:衡山,在湖南中部。廬:廬山,在江西北部。[3]夜郎:古國名。

這裡泛指雲貴一帶。[4]碧鷄:山名,在今雲南昆明滇池西岸。[5]楪榆:也作「葉榆」,古地名。在今雲南大理市北。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