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125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125頁 / 共257頁。

父子之親,慈愛之懿[7],梁公之所有,顧君未嘗無也。是故山則出雲,人則有親,夫人皆得而擬之,豈梁公所得私哉?然而梁公弛情於暫違,而君寄懷于永棄,君視梁公,殆有甚焉。且君之父惟善號友雲[8],君視雲如親,所為思之深而感之切,殆猶羹牆之在望[9],又奚梁公之擬為哉?古人謂五十知慕為大孝,君年垂七十而孺慕不已[10],其孝為何如!君讀書善醫,而執德厲行,忠信弗違,蓋能充其孝者也。系之詩曰:

悠悠白雲,綿綿我思[11];何以系之?我親在茲。白雲悠悠,我思綿綿;何以系之?我親在瞻。瞻之不得,惟我心惻;人孰靡生,我終罔極。古亦有言,無父何怙?豈曰無父,亦恃失母[12]。


  

彼岵有屺,我陟再思[13];遐弗及只[14],我心憂悲。心之憂矣,時靡有告,悠悠劬勞[15],莫適雲報!再言思之[16],涕泗如雨;豈不有身?顧復無所。悠悠白雲,昊昊蒼天;我思不窮,維千萬年。

註釋:

[1]顧君可求:顧福,字可求,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作者友人。[2]煢煢孑立:孤獨一生。[3]罔極之思:指父母之思。

《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成,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罔極,謂沒有窮盡。[4]克:能。

[5]庸:用。[6]「余惟」四句:狄梁公: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名相。據《大唐新語》載:「閻本立特薦狄仁傑為并州法曹,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近此雲下。』悲泣,佇立久之,候雲移乃行。

」[7]懿:指母親的美德。[8]惟善:顧惟善,號友雲。[9]羹牆:思慕的意思。《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于牆,食者賭堯于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

」[10]孺慕:指幼童對親人的思慕。[11]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12]「古亦有言」四句:《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怙,依靠。

[13]:「彼岵有屺」二句:《詩.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岵,有草木之山;屺,無草木之山。[14]遐:遠。

只:語氣詞。[15]劬勞:辛苦勤勞。《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16]言:助詞,無義。

[17]甲寅:即嘉靖三十三年1554

本文選自《文征明集.補輯》卷二十,原見《思雲圖卷》墨跡。文章作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時作者已八十五歲,為年近七十的顧福的自號「思雲」作記。文章就狄仁傑的望白雲孤飛而思親就起,欲擒故縱,先說顧不能與狄相比擬,但在深入的層層剖析中,自然得出了顧的思親遠比狄仁傑為深切。小記寫得一波三折,委婉有致。

松風閣記.劉基



雨、風、露、雷,皆出乎天[1]。雨、露有形,物待以滋[2]。雷無形而有聲,惟風亦然。

風不能自為聲,附於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3],訇磕于虛無之中也[4]。惟其附於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於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5],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6]。土石屓贔[7],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8],其聲雄以厲[9];水蕩而柔[10],其聲洶以豗[11]。皆不得其中和[12],使人駭膽而驚心[13]。

故獨于草木為宜。

而草木之中,葉之大者,其聲窒[14];葉之槁者⑩[15],其聲悲;葉之弱者,其聲懦而不揚[16]。是故宜于風者莫如松[17]。

蓋松之為物[18],干鋌而枝樛[19],葉細而條長,離奇而巃嵸[20],瀟灑而扶疏[21],鬖髿而玲瓏[22]。故風之過之[23],不雍不激[24],疏通暢達,有自然之音;故聽之可以解煩黷[25],滌昏穢[26],曠神怡情[27],恬淡寂寥[28],逍遙太空[29],與造化游[30]。宜乎適意山林之士樂之而不能違也[31]。

金鷄之峰[32],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拂之[33],聲如暗泉颯颯走石潄[34];稍大,則如奏雅樂[35];其大風至,則如揚波濤[36],又如振鼓[37],隱隱有節奏[38]。

方舟上人為閣其下[39],而名之曰松風之閣。予嘗過而止之[40],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41]。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42],夏不苦暑[43],冬不酷寒[44],觀于松可以適吾目[45],聽于松可以適吾耳,堰蹇而優遊[46],逍遙而相羊[47],無外物以汩其心[48],可以喜樂,可以永日[49],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50],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51]?


  
予,四方之寓人也[52],行止無所定[53],而於是閣不能忘情②,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為之記[55]。時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56]。



松風閣在金鷄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57],皆值雨,但聞波濤聲徹晝夜[58],未盡閲其妙也。至是[59],往來止閣上凡十餘日[60],因得備悉其變態[61]。

蓋閣後之峰,獨高於群峰,而松又在峰頂。仰視,如幢葆臨頭上[62]。當日正中時,有風拂其枝,如龍鳳翔舞,離褷蜿蜒[63],轇轕徘徊[64];影落檐瓦間,金碧相組綉[65]。觀之者,目為之明。

有聲,如吹塤箎[66],如過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67],劍槊相磨戛[68];忽又作草蟲嗚切切[69],乍大乍小[70],若遠若近,莫可名狀[71]。聽之者,耳為之聰[71]。

予以問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淨六塵為明心之本[73]。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

予曰:「然則上人以是而名其閣[74],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閣上又三日,乃歸。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記。

註釋:

[1]乎——于。[2]滋——生長,繁殖。[3]非若一—不像是。怒號——發出巨大的聲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