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25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國語譯註

第25頁 / 共203頁。

 大小:

 第25頁

朗讀:

①克楚于鄢:指周簡王十一年(前575年)晉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擊敗楚軍。②郤至:晉大夫,在鄢陵之戰中是晉新軍的副統帥。後文的「溫季」亦指他,③王叔簡公:韋昭註雲「周大夫王叔陳生也。」④邵桓公:周大夫,可能就是西周末大夫邵公的後裔。⑤背宋之盟:魯成公十二年(前579年)宋、晉、楚會盟和好,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楚聯合鄭國背盟伐宋。⑥以地賂諸侯:韋昭註雲「楚王德薄,鄭人不從,楚以汝陰之田賂鄭,鄭叛晉從楚也。」⑦不用其言:指交戰之前,楚內部的主和派曾勸阻楚背盟行為,楚王沒有採納。⑧夷:指楚方參戰的少數民族軍隊,《左傳》稱「蠻軍」。⑨四軍:晉當時有上、中、下三軍與新軍,每軍設將(統帥)、佐(副統帥)。⑩欒、范不欲:在決戰前,中軍統帥欒書、副統帥士燮曾對作戰方案提出過不同看法。(11)荀伯自下軍之佐以政:指荀林父從下軍副帥升任中軍統帥。(12)趙宣子:即趙盾,他在晉襄公七年(前621年)任中軍統帥。(13)欒伯自下軍往:指欒書從下軍副師累升為中軍統帥。(14)《書》:此處引文不見今本《尚書》。(15)《詩》:此處所引見《詩·大雅·旱麓》。(16)七人之下:晉四軍的次序是中、上、下、新,每軍有將、佐。郤至是新軍佐,位居最末,所以說他「在七人之下」。(17)《太誓》:《尚書》篇名,相傳是周武王伐商在孟津向諸侯發佈的誓詞。(18)死難:指郤至被晉厲公(公元前580至前573年在位)所殺。(19)伯輿之獄:周靈王(名泄心,公元前571至前545年在位)九年,王叔陳生與周大夫伯輿爭政,靈王偏向伯輿,王叔陳生因而逃奔晉國。

【譯文】


  

晉在鄢陵打敗楚國後,派郤至向周王告捷。在朝見周王之前,王叔簡公設酒宴招待郤至,賓主互贈了厚禮,席間談笑甚歡。第二天,王叔簡公在朝堂上稱讚郤至。郤至會見了邵桓公,與他交談。邵桓公把談話的內容告訴單襄公說:“王叔簡公稱讚郤至,認為他一定能在晉國掌權,而且掌權後定能得到諸侯的擁護,因此王叔簡公勸我們各位大臣為郤至多說好話,以便今後在晉國能有所照應。現在郤至來見我,認為晉國這次打敗楚國,實際是由於他的謀劃,他說:『如果不是我,晉國就不會打這場戰爭了。楚有五個失敗的因素,晉卻不知道利用它,是我堅持主張開戰的。楚國違背與宋的盟約,這是一;楚王德行欠缺卻以土地賄賂諸侯,這是二,拋棄強壯優秀的將領而用司馬子反那樣幼稚懦弱的人,這是三;設置了輔臣謀士卻不採納他們的意見,這是四;糾集了蠻夷、鄭國參戰,三方面的軍陣卻又不整肅,這是五。首開戰端的責任不在晉國,晉得到民眾擁護,四支軍隊的將帥氣盛勢強,軍容嚴整,諸侯都站在晉國這一邊。因此,晉有五個取勝的因素:與楚開戰有正當的理由,這是一;得民心,這是二;將帥精悍,這是三;部隊號令嚴明,這是四;與諸侯關係和睦,這是五。晉有一個取勝因素就足以勝楚,以五勝去攻伐五敗卻還要躲躲閃閃,那不是有作為的人。這一仗非打不可。欒書、士燮不願開戰,是我強使他們下達作戰命令的。結果打勝了,這是我的功勞啊!他們在戰鬥中沒有謀略,我有三大功勞:勇而有禮,並以仁愛為本。我三次追逐楚軍,這是勇;遇上楚君必定下車快步上前,這是禮;俘獲了鄭伯又放了他,這是仁。如果讓我主持晉國政事的話,楚、越等國一定會稱臣來朝。』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