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唐書 - 132 / 907
歷史類 / 歐陽修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新唐書

第132頁 / 共907頁。

平合日三百七十八,余千八十四,秒五十四;約余八百三。

盈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秒六十三太。


  

盈畫十五度二十二分。

縮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三分。

縮畫十五度二十二分。

歲差百三十二,秒九十四。

○太白

終率七百八十八萬二千六百四十八,秒七十六。

平合日五百八十三,余萬二千一百四十八,秒七十六;約余八千九百九十九。

再合日二百九十一,余萬二千八百二十四,秒三十八;約余九千五百。

盈限百九十七度十六分。

盈畫十六度四十三分。

縮限百六十八度九分,秒六十三太。

縮畫十四度,秒八十。

歲差百三十四,秒三十六。

○辰星

終率百五十六萬四千三百七十八,秒九十七。

平合日百一十五,余萬一千八百七十八,秒九十七;約余八千八百。

再合日五十七,余萬二千六百八十九,秒四十八半;約余九千四百。

盈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三分。

盈畫十五度二十二分。


  
縮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秒六十三太。

縮畫十五度二十一分,秒八十九。

歲差百三十三,秒六十四。

○五星入變歷表略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昔者,堯命羲、和,出納日月,考星中以正四時。至舜,則曰「在璿璣玉衡 ,以齊七政」而已。雖二典質略,存其大法,亦由古者天人之際,推候占測,為術猶簡。至于後世,其法漸密者。必積眾人之智,然後能極其精微哉。蓋自三代以來詳矣。詩人所記,婚禮、土功必候天星。而《春秋》書日食、星變,《傳》載諸國所占次舍、伏見、逆順。至于《周禮》測景求中、分星辨國、妖祥察候,皆可推考,而獨無所謂璿璣玉衡者,豈其不用於三代耶?抑其法制遂亡,而不可復得耶?不然,二物者,莫知其為何器也。至漢以後,表測景晷,以正地中,分列境界,上當星次,皆略依古。而又作儀以候天地,而渾天、周髀、宣夜之說,至于星經、曆法,皆出於數術之學。唐興,太史李淳風、浮圖一行,尤稱精博,後世未能過也。故采其要說,以著于篇。至于天象變見所以譴告人君者,皆有司所宜謹記也。

貞觀初,淳風上言:「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則渾天儀也。《周禮》,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見日行黃道之驗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漢落下閎作渾儀,其後賈逵、張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驗七曜,並循赤道。按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常定於中,國無南北之異。蓋渾儀無黃道久矣。」太宗異其說,因詔為之。至七年儀成。表裡三重,下據準基,狀如十字,末樹鰲足,以張四表。一曰六合儀,有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相結于四極之內。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經緯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璿璣規、月游規,列宿距度,七曜所行,轉于六合之內。三曰四游儀,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游筩而貫約矩規。又玄極北樹北辰,南矩地軸,傍轉于內。玉衡在玄樞之間,而南北遊,仰以觀天之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皆用銅。帝稱善,置於凝暉閣,用之測候。閣在禁中,其後遂亡。

開元九年,一行受詔,改治新曆,欲知黃道進退,而太史無黃道儀,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以木為游儀,一行是之,乃奏:「黃道游儀,古有其術而無其器,昔人潛思,皆未能得。今令瓚所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于推步尤要,請更鑄以銅鐵。」十一年儀成。一行又曰:「靈台鐵儀,後魏斛蘭所作,規制樸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以考月行,遲速多差,多或至十七度,少不減十度,不足以稽天象、授人時。李淳風黃道儀,以玉衡旋規,別帶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攜月游,法頗難,術遂寢廢。臣更造游儀,使黃道運行,以追列舍之變,因二分之中,以立黃道,交于奎、軫之間,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黃道內施白道月環,用究陰陽朓,朒,動合天運。簡而易從,可以製器垂象,永傳不朽。」於是玄宗嘉之,自為之銘。

又詔一行與令瓚等更鑄渾天銅儀,圓天之象,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周。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旋一周,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周天。以木櫃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準。立木人二于地平上: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則自擊之;其一前置鐘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皆于櫃中各施輪軸,鈎鍵關鎖,交錯相持。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官。無幾而銅鐵漸澀,不能自轉,遂藏於集賢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