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唐書 - 111 / 907
歷史類 / 歐陽修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新唐書

第111頁 / 共907頁。

僖公五年,晉侯伐虢。卜偃曰:「克之。童謡云:丙之辰,龍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策,入尾十二度。新曆是歲十月丙子定朔,日月合尾十四度于黃道。古曆日在尾,而月在策,故曰「龍尾伏辰」,于古距張中而曙,直鶉火之末,始將西降,故曰「賁賁」。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蝕。士文伯曰:「去衛地,如魯地。於是有災,魯實受之。」新曆是歲二月甲辰朔入常,雨水後七日,在奎十度。周度為降婁之始,則魯、衛之交也。自周初至是,已退七度,故入雨水。七日方及降婁,雖日度潛移,而周禮未改,其配神主祭之宿,宜書於建國之初。淳風駁《戊寅歷》曰:「《漢志》降婁初在奎五度,今曆日蝕在降婁之中,依無歲差法,食于兩次之交。」是又不然。議者曉十有二次之所由生,然後可以明其得失。且劉歆等所定辰次,非能有以睹陰陽之賾,而得于鬼神,各據當時中節星度耳。歆以《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前五度,故降婁直東壁八度。李業興《正光歷》,冬至在牽牛前十二度,故降婁退至東壁三度。及祖沖之後,以為日度漸差,則當據列宿四正之中以定辰次,不復系于中節。淳風以冬至常在斗十三度,則當以東壁二度為降婁之初,安得守漢歷以駁仁均耶?又《三統歷》昭公二十年,己丑,日南至,與《麟德》及《開元歷》同。然則入雨水後七日,亦入降婁七度,非魯、衛之交也。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蝕。史墨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謫。」《開元歷》是歲十月辛亥朔,入常立冬。五日,日在尾十三度,于古距辰尾之初。《麟德歷》日在心三度于黃道,退直于房矣。


  

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開元歷》推置閏當在十一年春,至十二年冬,失閏已久。是歲九月己亥朔,先寒露三日,于定氣,日在亢五度,去心近一次。火星明大,尚未當伏。至霜降五日,始潛日下。乃《月令》「蟄蟲咸俯」,則火辰未伏,當在霜降前。雖節氣極晚,不得十月昏見。故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方夏後氏之初,八月辰伏,九月內火,及霜降之後,火已朝覿東方,距春秋之季千五百餘年,乃雲「火伏而後蟄者畢。」向使冬至常居其所,則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明是九月之初也。自春秋至今又千五百歲,《麟德歷》以霜降後五日,日在氐八度,房、心初伏,定增二日,以月蝕沖校之,猶差三度。閏余稍多,則建亥之始,火猶見西方。向使宿度不移,則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明非十月之候也。自羲、和已來,火辰見伏,三睹厥變。然則丘明之記,欲令後之作者參求微象,以探仲尼之旨。是歲失閏浸久,季秋中氣後天三日,比及明年仲冬,又得一閏。寤仲尼之言,補正時歷,而十二月猶可以螽。至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蝕。以《開元歷》考之,則日蝕前又增一閏,《魯歷》正矣。《長歷》自哀公十年六月,迄十四年二月,才置一閏,非是。

戰國及秦,日卻退三度。始皇十七年辛未歲冬至,應在鬥二十二度。秦歷上元正月己巳朔,晨初立春,日、月、五星俱起營室五度。蔀首日名皆直四孟。假朔退十五日,則閏在正月前。朔進十五日,則閏在正月後。是以十有二節,皆在盈縮之中,而晨昏宿度隨之。以《顓頊歷》依《月令》自十有二節推之,與不韋所記合。而潁子嚴之倫謂《月令》晨昏距宿,當在中氣,致雩祭太晚,自乖左氏之文,而杜預又據《春秋》,以《月令》為否。皆非是。梁《大同歷》夏後氏之初,冬至日在牽牛初,以為《明堂》、《月令》乃夏時之記,據中氣推之不合,更以中節之間為正,乃稍相符。不知進在節初,自然契合。自秦初及今,又且千歲,節初之宿,皆當中氣。淳風因為說曰:「今孟春中氣,日在營室,昏明中星,與《月令》不殊。」按秦歷立春,日在營室五度。《麟德歷》以啟蟄之日乃至營室,其昏明中宿十有二建,以為不差,妄矣。

古歷,冬至昏明中星去日九十二度,春分、秋分百度,夏至百一十八度,率一氣差三度,九日差一刻。

秦歷十二次,立春在營室五度,于《太初》星距危十六度少也。昏,畢八度中,《月令》參中,謂肩股也。晨,心八度中,《月令》尾中,于《太初》星距尾也。仲春昏,東井十四度中,《月令》弧中,弧星入東井十八度。晨,南鬥二度中,《月令》建星中,于《太初》星距西建也。《甄耀度》及《魯歷》,南方有狼、弧,無東井、鬼,北方有建星,無南鬥,井、鬥度長,弧、建度短,故以正昏明雲。


  

古歷星度及漢落下閎等所測,其星距遠近不同,然二十八宿之體不異。古以牽牛上星為距,《太初》改用中星,入古歷牽牛太半度,于氣法當三十二分日之二十一。故《洪範傳》冬至日在牽牛一度,減《太初》星距二十一分,直南鬥二十六度十九分也。《顓頊歷》立春起營室五度,冬至在牽年一度少。《洪範傳》冬至所起無餘分,故立春在營室四度太。祖沖之自營室五度,以《太初》星距命之,因雲秦歷冬至,日在牽牛六度。虞廣刂等襲沖之之誤,為之說云:「夏時冬至,日在鬥末,以歲差考之,牽牛六度乃《顓頊》之代。漢時雖覺其差,頓移五度,故冬至還在牛初。」按《洪範》古今星距,僅差四分之三,皆起牽牛一度。廣刂等所說,亦非是。魯宣公十五年,丁卯歲,《顓頊歷》第十三蔀首與《麟德歷》俱以丁巳平旦立春。至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凡三百八十歲,得《顓頊歷》壬申蔀首。是歲,秦歷以壬申寅初立春,而《開元歷》與《麟德歷》俱以庚午平旦,差二日,日當在南鬥二十二度。古歷後天二日,又增二度。然則秦歷冬至,定在午前二度。氣後天二日,日不及天二度,微而難覺,故《呂氏》循用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