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漫步遐想錄 - 4 / 57
外國散文類 / 盧梭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漫步遐想錄

第4頁 / 共57頁。

盧梭晚年的精神失常是否影響了他的寫作藝術?他晚期的作品《懺悔錄》(特別是後半部)、《對話錄》和《漫步遐想錄》是否同他以前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新愛洛伊絲》、《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截然不同?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他精神錯亂最嚴重時期的著作《對話錄》,也是以最嚴謹的邏輯寫成的,其中的推理是非凡的。《漫步遐想錄》則不僅是《懺悔錄》和《對話錄》的續篇,而且也可說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續篇。在《論人類不平等》中,盧梭出色地描述了由於私有財產的出現,本性善良的人怎樣受到異化,不由自主地變壞,出現了本質與表象之間的分離,而在一個人的財產遠較人的本質更為重要的社會中,這種異化和分離的過程則更加劇。在《論人類不平等》中,盧梭所作的是抽象的社會學的分析,在《遐想錄》中,盧梭則分析了他心目中的那個陰謀集團所體現的外力對他的「自我」所造成的異化。這個「自我」一身而二任,既是折磨自己的人,又是受折磨的對象。他甚至覺得他的身體也是和自己無關的東西;他隔絶于現實之外,彷彿覺得他的肉體成了他跟世界隔絶的一幅屏幕。「對我來說,我的軀殼已不過是個累贅,是種障礙……」(《漫步之一》)。在這樣一種狀況下,怎樣回歸自然,怎樣得到真正的幸福?盧梭在《漫步之五》中是這樣寫的:「假如有這樣一種境界,心靈無需瞻前顧後,就能找到它可以寄託、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礎;時間對它來說已不起作用,現在這一時刻可以永遠持續下去,既不顯示出它的綿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跡;心中既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既不覺苦也不覺樂,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時單憑這個感覺就足以充實我們的心靈:只要這種境界持續下去,處于這種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稱為幸福,而這不是一種人們從生活樂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憐的、相對的幸福,而是一種在心靈中不會留下空虛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圓滿的幸福。」盧梭把這種在遐想中達到的心醉神迷的境界看作是他的幸福,看作是他從苦難中得到的補償。這一境界多少類似佛教的涅,是對「生死」諸苦及其根源「煩惱」的最徹底滅絶的境界。盧梭追求這樣的境界,只是因為他感到自己是「一個被排除於人類社會之外的不幸者,他在人間已不可能再對別人或自己作些有益之事」。他並不要求被社會異化的全體受害者都去追求那樣的境界而對社會生活產生厭倦。同時盧梭也並不認為一人獨處就能取得真正的幸福。他在《漫步之七》裡寫道:「我只能在大家都幸福時才感到幸福。」《漫步之九》中他在布洛涅樹林裡和一群小姑娘相處、在舍佛萊特集市上買下一個小姑娘的蘋果分給幾個小伙子,這兩個場面都說明盧梭追求的是集體的幸福。這種集體的幸福,盧梭認為在被他視作平等民主政體象徵的日內瓦和瑞士是存在的。在那裡,每一個人的幸福產生於所有的人的幸福。《社會契約論》中的思想在這裡得到了迴響。

盧梭的文學作品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他崇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被公認為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這些特色在《漫步遐想錄》中表現得比在他的任何其他作品中都更突出。在這部作品中的盧梭是處于最純真狀態中的盧梭。這部作品是他跟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的產物,是對自己的心靈的分析和解剖。他的遐想純粹是寫給自己看的,是為自己在重讀時能重嘗撰寫時的甘美而寫的。我們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加修飾的淳樸、無可懷疑的真誠、不再被論戰和熱情所激動的才智。這正是《遐想錄》的魅力所在。


  

盧梭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抒發。他沒有費較多筆墨去描寫自然的景色,而是展現大自然在他心中激起的種種情懷,記下大自然啟發他所作的沉思、默想和遐想。在漫步中,盧梭在和諧的大自然的撫慰下,處於心曠神怡的境界中,陶醉于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感到自己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正是同自然的這種交融,決定了他文章風格的無比質樸和富於音樂感。《遐想錄》全文可說是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散文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