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130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下

第130頁 / 共171頁。

結尾兩句,與「華堂」、「富家」照應,並與桑下女恰成對比,反映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這是全詩精神的結穴處。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后,受寵幸,尚豪奢。「滿髻釵黃金」,「釵」作動詞用,是說趙飛燕髮髻上插滿了黃金製成的裝飾品。這些裝飾品從何而來?美人「兩片雲,戴卻數鄉稅」(鄭遨《富貴曲》),不正是從千萬個「桑下女」式的勞動人民身上搾取的嗎?這就提醒人們:統治者驕奢淫佚的生活凝聚着勞動人民的血和汗。作者不便說明當代,所以假托「趙飛燕」。這與白居易《繚綾》中「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的手法是相似的。紀昀認為,古人為詩,不廢議論,只是「不着色相」而已。《裡中女》就是這樣。此詩意在揭露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然而這個意思,不是直言的,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通過各種藝術手法和形象語言來表達的,是富於情韻的。

(蕭哲庵)


  

贈妓雲英

贈妓雲英

羅隱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一生懷才不遇。他「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唐才子傳》),卻屢次科場失意。此後轉徙依託于節鎮幕府,十分潦倒。羅隱當初以寒士身分赴舉,路過鍾陵縣(今江西進賢),結識了當地樂營中一個頗有才思的歌妓雲英。約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過鍾陵,又與雲英不期而遇。見她仍隷名樂籍,未脫風塵,羅隱不勝感慨。更不料雲英一見面卻驚詫道:「怎麼羅秀才還是布衣!」羅隱便寫了這首詩贈她。

這首詩為雲英的問題而發,是詩人的不平之鳴。但一開始卻避開那個話題,只從敘舊平平道起。「鍾陵」句回憶往事。十二年前,作者還是一個英敏少年,正意氣風發;歌妓雲英也正值妙齡,色藝雙全。「酒逢知己千杯少」,當年彼此互相傾慕,歡會款洽,都可以從「醉」字見之。「醉別十餘春」,顯然含有對逝川的痛悼。十餘年轉瞬已過,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無成,而云英也該人近中年了。

首句寫「別」,第二句則寫「逢」。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則側重寫雲英。相傳漢代趙飛燕身輕能作掌上舞(《飛燕外傳》),於是後人多用「掌上身」來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妙。從「十餘春」後已屬半老徐娘的雲英猶有「掌上身」的風采,可以推想她當年是何等美麗出眾了。

如果說這裡嘖嘖讚美雲英的綽約風姿是一揚,那麼,第三句「君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說首句有意迴避了雲英所問的話題,那麼,「我未成名」顯然又回到這話題上來了。「我未成名」由「君未嫁」舉出,轉得自然高明。宋人論詩最重「活法」──「種種不直致法子」(《石遺室詩話》)。其實此法中晚唐詩已有大量運用。如此詩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揚,就不直致,有活勁兒。這種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筆法,對於表現抑鬱不平的詩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問題,就應說個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設、反詰之詞代替回答,促使讀者去深思。它包含豐富的潛台詞:即使退一萬步說,「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緣故,可「君未嫁」又是為什麼?難道也為「不如人」麼?這顯然說不過去(前面已言其美麗出眾)。反過來又意味着:「我」又何嘗「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這個答案不成立,那麼「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麼,讀者也就可以體味到了。此句讀來深沉悲憤,一語百情,是全詩不平之鳴的最強音。

此詩以抒作者之憤為主,引入雲英為賓,以賓襯主,構思甚妙。絶句取徑貴深曲,用旁襯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詩的賓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讚美雲英出眾的風姿,也暗況作者有過人的才華。讚美中包含着對雲英遭遇的不平,連及自己,又傳達出一腔傲岸之氣。「俱是」二字蘊含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長為布衣的問題,使對方從自身遭際中設想體會它的答案,語意簡妙,啟發性極強。如不以雲英作陪襯,直陳作者不遇于時的感慨,即使費辭亦難討好。引入雲英,則雙管齊下,言少意多了。

從文字風格看,此詩寓憤慨于調侃,化嚴肅為幽默,亦諧亦莊,耐人尋味。

(周嘯天)

黃河

黃河

羅隱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這首《黃河》,不是真要賦詠黃河,而是借事寓意,抨擊和譏諷唐代的科舉制度。

一開頭,作者就用黃河無法澄清作比喻,暗示當時的科舉考試的虛偽性,揭露官場正和黃河一樣混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去,也無濟於事。接着又用「天意難明」四字,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下面兩句,作者進一步描畫科舉場中的黑暗。李白詩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黃河古來又有九曲之稱,如劉禹錫《浪淘沙》詞:「九曲黃河萬里沙」。詩人巧妙地把這兩層意思聯繫起來,馳騁想象,寫道:「解通銀漢應須曲」。表面上是說黃河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為它河道曲折。可是「銀漢」在古人詩詞又常用來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這句的真實意思是說,能夠通到皇帝身邊去的(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高官顯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當的手段。唐代科舉考試,特別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學問,而是看士子有沒有投靠巴結當權人物的本領,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敗的。

古人誤以為黃河發源於崑崙山,所以作者說它「才出崑崙便不清」。這也是有寓意的。「崑崙」同「銀漢」一樣,是指朝廷豪門貴族甚至當朝皇帝。因為那些被提拔薦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與貴族、大臣私下裡勾結,一出手就不乾不淨,正如黃河在發源地就已經混濁了一樣。

五、六兩句,包含了兩個典故。第五句是指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誓詞裡說:「使河如帶,泰山若礪。」翻譯出來就是:要到黃河象衣帶那麼狹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樣平坦,你們的爵位才會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說的是漢代張騫奉命探尋黃河源頭。據說他坐了一隻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覺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個女子正在織布,旁邊又有個放牛的男子。張騫後來回到西蜀,拿這事請教善於占卜的嚴君平。君平說,你已經到了天上牛郎織女兩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這兩個典故,同樣也有寓意。上句是說,自從漢高祖大封功臣以來(恰巧,唐代開國皇帝也叫「高祖」),貴族們就世代簪纓,富貴不絶,霸佔着朝廷爵祿,好象真要等到黃河細小得象衣帶時才肯放手。下句又說,封建貴族霸佔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鬥」。(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學屬於紫微垣,居于天北極的周圍。古人用以象徵皇室或朝廷。)他們既然佔據了「北斗」,那麼,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試求官的人),只要經他們的援引,自然飄飄直上,不須費力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