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122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下

第122頁 / 共171頁。

詩的首聯,即點明人物身份和全詩主旨:「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十二樓」、「望仙樓」皆指宮妃的住處。《史記。封禪書》記,方士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期」;又,《舊唐書。武宗本紀》記,「會昌五年作望仙樓于神策軍」。詩中用「十二樓」、「望仙樓」代指宮妃的住所,非實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義。這兩句是說,宮妃們在宮樓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妝打扮,象盼望神仙降臨一樣企首翹望着君王的恩幸。

頷聯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內心的清冷、寂寞:「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這兩句說,宮門上那獸形門環被緊緊鎖住,那龍紋漏壺水滴聲聲。上句「冷」字,既寫出銅質門環之冰涼,又顯出深宮緊閉之冷寂,映襯出宮妃心情的淒冷。下句「長」字,通過宮妃對漏壺中沒完沒了的滴水聲的獨特感受,刻畫出她晝長難耐的孤寂無聊的心境。


  

頸聯通過宮妃的着意裝飾打扮,進一步刻畫她百無聊賴的心理。「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是說剛剛梳罷那濃密如雲的髮髻,又對著鏡子端詳,惟恐有什麼不妥貼之處;想再換一件新艷的羅衣,又給它加熏一些香氣。這一聯將宮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懷着希望的心理狀態,刻畫得十分逼真。「望」的時間越長,越叫人心情難堪,說是沒指望吧,又懷着某種期待;說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實在渺茫。罷梳復又對鏡,換衣重又添香,不過是心情煩亂無聊和想望之極的寫照。

末聯寫宮妃「望」極而怨的心情,不過這種怨恨表達得極其曲折隱晦:「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禦床」。「袍袴」,指穿短袍綉袴的宮女。「遙窺」二字,表現了妃子複雜微妙的心理:我這尊貴的妃子成日價翹首空望,還倒不如那灑掃的宮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將臨幸正殿,不會再來的了。似乎有一種近乎絶望的哀怨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極其細膩、逼真。自首聯總起望幸之意後,下三聯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于對周圍環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和對人物間的處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寂寞、苦悶、傷怨的精神生活。

(李敬一)

長安秋望

長安秋望

趙嘏

雲物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覊旅思歸的心情。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淒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徵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杆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裡、懷遠人?吹笛人喲,你只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讚歎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鞏怕就是由於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閒雅靜穆;水塘裡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紅艷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閒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於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觸發着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尋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淒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趙慶培)

寒塘

寒塘

趙嘏

曉髮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古今詞話》引毛先舒論作詞云:「意欲層深,語欲渾成」,「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這話對於近體詩也適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詩。取句中二字為題,實寫客中秋思。常見題材寫來易落熟套,須看它運用逐層深入、層層加「碼」的手法,寫得別緻。初讀此詩卻只覺寫客子對塘聞雁思鄉而已,直是渾成,並不見「層深」。大抵作者如蠶吐絲(詩),只任自然;而說詩者須剝繭抽絲(思),層次自見。

前二句謂早起臨水梳髮,因此(「坐」)在塘邊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來,便無深意。這裡兩句句法倒裝,則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點明時序,深秋是容易觸動離情的季節,與後文「鄉心」關合;二是暗示覊旅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三是由句式倒裝形成「梳髮見秋」意,令人聯想到「羞將白髮照淥水」、「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李白)的名句,這就暗含非但歲華將暮,而人生也進入遲暮。十字三層,言淺意深。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