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48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下

第48頁 / 共171頁。

首句煉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觀察到,日低時才見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個「低」字寫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墜;落霞經晚日的金光從下面映射,更顯得色彩斑斕,極為綺麗。晚日與綺霞,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次句「遠」字傳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畫眉的翠黛。這一美景,全從「遠」字得來。近處看山,便非這種色調。第三句「青」字最見匠心。這裡「春」下單着一個「青」字,別有韻味。這個「青」與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同一杼軸。王安石的「綠」,由「過、到、入、滿」等經幾次塗改方始得來,足見錘煉功力。韓琮在此煉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幾百年,應該說是「先得我心」。正是這個「青」字使全句飛動起來,春風喚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綠油油,嫩茸茸,青氈似地沿著河畔伸展開去。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給人們帶來信息。全詩着力點最終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啟後,肩負着雙重任務。前三句的景是在詩人一望中攝取的。由望景聯想到望鄉,望鄉自不免懷舊,所以詩題不僅標出「晚春江晴」,而且綴以「寄友人」。然而詩人為什麼不說「正是望鄉時」,偏說「不是望鄉時」?望景懷鄉,望景懷人,本是常情,但詩人故意不直陳,而以反意出之。正如辛棄疾在《醜奴兒》下片中所說的:「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詞不言愁而愁益深,此詩不言望鄉而望鄉之情彌切矣。

全詩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筆狀景,景是明麗的,景中的情是輕鬆的。末一句收筆言情,情是惆悵的,情中的景則是迷惘的。詩中除晚日、遠山都與鄉情相關外,見春草而動鄉情更多見于騷客吟詠,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都是。韓琮此詩從「晚日」、「遠山」寫到「春草」,導入「望鄉」,情與景協調一致,顯得很自然。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斯言可于這首小詩中得到默契。


  

(馬君驊)

暮春滻水送別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歷來送別詩多言離愁別恨,甚至涕泗交流。韓琮此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着重摛「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別具新意。

「綠暗紅稀出鳳城」。序值春杪,已是葉茂枝繁,故說「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說「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別,心情很不平靜。

「暮雲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銜山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雲中的樓閣又映襯着帝京的繁華,也將慨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作者此時腦際翻騰着種種激情──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複雜交織的心情,又都從魏闕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茫茫百感,一時交集,萃于筆端,俱由這「古今情」三字含蘊了。

還是這個「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面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滻水。滻水源出藍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滻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雲。這「不捨晝夜,逝者如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說:「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輕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乾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牖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千千萬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說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汪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嘆,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蘊藉含蓄,凝重深沉,在於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態,把錯綜複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一古腦兒概括為「古今情」,並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衰颯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詩的結構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染。詩意內涵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馬君驊)

駱谷晚望

駱谷晚望


  
韓琮

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

公子王孫莫來好,嶺花多是斷腸枝。

韓琮于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此後失官,無聞。此詩當是其失位還鄉之作。

駱谷在陝西盩厔西南,谷長四百餘里,為關中通漢中的交通孔道,是一處軍事要隘。詩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詩。

此為緣景遣懷詩。這類詩率多景為賓,情為主,以景起興,以情結景,它借助眼前實景,抒發內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麗,越反襯心情的淒婉,細讀自見堂奧。

「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川,平川。「秦川」,指秦嶺以北古秦地,即今陝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詩人登上駱谷,晚霞似錦,殘陽如血,遠嶺近巒,濃妝淡抹,眼前展現一幅錦山綉水的美麗畫面。「如畫」二字把莽莽蒼蒼的遼闊秦川描繪得斜陽掩映,沃野千里,平疇閃光,叢林生輝。這是廣袤的大景。「如絲」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東流渭水狀寫得長河落日,浮光耀金,萬丈白練,飄浮三秦。這是綿長的遠景。大景與遠景交錯,山光與水色競美,蔚為壯觀。然而這些美景都是詩人站在駱谷「一望」中攝取的,又是在辭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見到的,句中特着「去國還家」四字,隱隱透露了詩人是失官還鄉,因而被壯麗河山所激發的豪情,一剎那間又被愁懷淹沒了。下兩句便將此情毫不掩飾地抒寫出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