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中 - 114 / 159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中

第114頁 / 共159頁。

經過巫峽,誰不想起那個古老的神話,但有什麼比「但飛蕭蕭雨」的天氣更能使人沉浸入那本有「朝雲暮雨」情節的故事境界中去的呢?所以緊接着寫到楚王夢遇神女之事:「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本來,在宋玉賦中,楚王是游雲夢、宿高唐(在湖南雲夢澤一帶)而夢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處(《高唐賦》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卻並非筆誤,乃是詩人憑藉想象,把楚王出獵地點移到巫山附近,夢遇之處由高唐換成神女居處的高丘,便使全詩情節更為集中。這裡,上峽舟行值雨與楚王畋獵值雨,在詩境中交織成一片,冥想著的詩人也與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寫既是楚王夢中所見之神女,同時又是詩人想象中的神女。詩寫這段傳說,意不在楚王,而在通過楚王之夢以寫神女。

關於「陽台神女」的描寫應該是《巫山曲》的畫龍點睛處。「主筆有差,余筆皆敗。」(劉熙載《藝概。書概》)而要寫好這一筆是十分困難的。其所以難,不僅在於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見,而更在於這個傳說「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這位神女絶不同於一般神女,寫得是否神似,讀者是感覺得到的。而孟郊此詩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寫好了這一筆。詩人是緊緊抓住「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高唐賦》)的絶妙好辭來進行藝術構思的。神女出場是以「暮雨」的形式:「輕紅流煙濕艷姿」,神女的離去是以「朝雲」的形式:「行雲飛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點,輕盈飄渺,在飛花落紅與繚繞的雲煙中微呈「艷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無的特點,她帶著晶瑩濕潤的水光,一忽兒又化着一團霞氣,這正是雨、雲的特徵。因而「這一位」也就不同別的神女了。詩中這極精彩的一筆,就如同為讀者心中早已隱隱存在的神女揭開了面紗,使之眉目宛然,光彩照人。這裡同時還創造出一種倏晦倏明、迷離恍惝的神話氣氛,雖則沒有任何敘事成分,卻能使人聯想到《神女賦》「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及「闇然而暝,忽不知處」等等描寫,覺有無限情事在不言中。


  

隨着「行雲飛去」,明星漸稀,這浪漫的一幕在詩人眼前慢慢閉攏了。於是一種惆悵若有所失之感向他襲來,恰如戲迷在一齣好戲閉幕時所感到的那樣。「目極魂斷望不見」就寫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覺,與《神女賦》結尾頗為神似(那裡,楚王「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最後化用古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作結。峽中覊旅的愁懷與故事淒艷的結尾及峽中淒迷景象融成一片,使人玩味無窮。

全詩把峽中景色、神話傳說及古代諺語熔于一爐,寫出了作者在古峽行舟時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風格幽峭奇艷,頗近李賀,在孟郊詩中自為別調。孟詩本有思苦語奇的特點,因此偶涉這類穠艷的題材,便很容易趨于幽峭奇艷一途。李賀的時代稍晚于孟郊,從中似乎可以窺見由韓、孟之奇到李賀之奇的發展過程。

(周嘯天)

古別離

古別離

孟郊

欲別牽郎衣,“郎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這首小詩,情真意藴,質樸自然。

開頭「欲別」二字,扣題中的「別離」,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認為這個動作是表現不忍分別,雖不能說毫無此意,不過從全詩來看,這一動作顯然是為了配合語言的,那麼它的含意也就不能離開人物語言和說話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別」將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靜靜地聽一聽自己的話;就她自己而言,也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流露出一種鄭重而又親昵的情態。這一切當然都是為了增強語言的份量、情感的份量,以便引起對方的重視。

女主人公一邊牽着郎衣,一邊就開口說話了:「郎今到何處」?在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別之前說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別」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令人費解。但是,要聯繫第四句來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並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心他走到一個「可怕」的去處──「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於要說而又一直難於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此時此言,看似不得要領,但這個「多餘的彎子」,又是多麼傳神地畫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亂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開一筆,轉到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遲遲不歸豈非「恨」事!然而她卻偏說「不恨歸來遲」。要體會這個「不恨」,也必須聯繫第四句──「莫向臨邛去」。臨邛,即今四川省邛崍縣,也就是漢代司馬相如在客遊中,與卓文君相識相戀之處。這裡的「臨邛」不必專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到了這樣的地方,對於她來說,豈不更為可恨,更為可怕嗎?可見「不恨歸來遲」,是以「歸來遲」與「臨邛去」比較而言。不是根本上對「歸遲」而不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之謂。這句詩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隱忍着痛苦的真情,是願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贏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這麼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綿綿之心,最後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莫向臨邛去」!以己之情,動人之情,那該是更能打動對方的吧?情深意摯,用心良苦,誠所謂「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襯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領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詩人用這種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洗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着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出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雋永深厚,耐人尋味。它與「不知移舊愛,何處作新恩」(白居易《怨詞》):「常恐新聲發,坐使故聲殘」(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詩句一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可悲的處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詩用短促的仄聲韻,亦有助于表現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趙其鈞)

古怨別


  
古怨別

孟郊

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

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

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

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這是一首描寫情人離愁的詩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