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上 - 118 / 158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上

第118頁 / 共158頁。

從詩的首兩句來看,韋八似是暫來金鄉做客的,所以說「客從長安來,還歸長安去」。這兩句詩象說家常話一樣自然、樸素,好似隨手拈來,毫不費力。三四兩句,平空起勢,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可謂神來莫測之筆,而且帶有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詩人因送友人歸京,故思及長安,他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神奇、別緻、新穎、奇特,寫出了送別時的心潮起伏。「狂風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別時真有大風伴行,而主要是狀寫送別時心情激動,如狂飈吹心。至于「西掛咸陽樹」,把我們常說的「掛心」,用虛擬的方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咸陽」實指長安,因上兩句連用兩個長安,故此處用「咸陽」代之,避免了辭語的重複使用過多。這兩句詩雖因送別聯類而及,但也表達出詩人的心已經追逐友人而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別的心情。「此情不可道」二句,話少情多,離別時的千種風情,萬般思緒,僅用「不可道」三字帶過,猶如「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最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目送友人歸去的情景。當友人愈去愈遠,最後連影子也消失時,詩人看到的只是連山的煙霧,在這煙霧迷蒙中,寄寓着詩人與友人別後的悵惘之情。「望」字重疊,顯出佇望之久和依戀之深。

這首詩語言平易、通俗,沒有一點斧鑿痕跡。其中「狂風吹我心」二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在整首詩中,如奇峰壁立,因而使此詩「平中見奇」(劉熙載《藝概》)。正是這種「想落天外」的藝術構思,顯示出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


  

(劉文忠)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於天寶三載(744)被詔許還鄉,驅出朝廷後,在洛陽與杜甫相識,兩人一見如故,來往密切。天寶四載,李杜重逢,同遊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題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台樓閣几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裡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改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彷彿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麼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覊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何國治)

灞陵行送別

灞陵行送別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絶不忍聽。

長安東南三十里處,原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于此,遂稱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常在這裡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詩裡經常是和離別聯繫在一起的。這些詞本身就帶有離別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迭出現,烘托出濃郁的離彆氣氛。寫灞水水勢「流浩浩」,固然是實寫,但詩人那種惜別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水嗎?這是賦,而又略帶比興。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兩句一筆宕開,大大開拓了詩的意境,不僅展現了灞陵道邊的古樹春草,而且在寫景中透露了朋友臨別時不忍分手,上下顧盼、矚目四周的情態。春草萋萋,自不必說會增加離別的惆悵意緒,令人傷心不已;而古樹枯而無花,對於春天似無反映,那種歷經滄桑、歸於默然的樣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嗎?這樣,前面四句,由於點到灞陵、古樹,在傷離、送別的環境描寫中,已經潛伏着懷古的情緒了。於是五六句的出現就顯得自然。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時代著名詩人。漢獻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他避難荊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詩》,其中有「南登灞陵岸,迴首望長安」的詩句。這裡說朋友南行之途,乃是當年王粲避亂時走過的古道,不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隱括了王粲《七哀詩》中「迴首望長安」的詩意。不用說,友人在離開灞陵、長別帝都時,也會象王粲那樣,依依不捨地翹首回望。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這是回望所見。漫長的古道,世世代代負載過多少前往長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飛動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闕之上,日欲落而浮雲生,景象黯淡。這當然也帶有寫實的成份,灞上離長安三十里,回望長安,暮靄籠罩着宮闕的景象是常見的。但在古詩中,落日和浮雲聯繫在一起時,往往有指喻「讒邪害公正」的寓意。這裡便是用落日浮雲來象徵朝廷中邪佞蔽主,讒毀忠良,透露朋友離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由此看來,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離情別緒之外,還有着對於政局的憂慮。理解了這種心情,對詩的結尾兩句的內涵,也就有了較深切的體會。「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絶不忍聽。」驪歌,指逸詩《驪駒》,是一首離別時唱的歌,因此驪歌也就泛指離歌。驪歌之所以愁絶,正因為今夕所感受的,並非單純的離別,而是由此觸發的更深廣的愁思。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