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67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67頁 / 共161頁。

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建築學家。著有學術論著《中國建築史》等。

也許在人類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知識分子像中國的孔丘公元551479那樣,長時期地受到一個朝代接着一個朝代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尊崇。他認為「一隻鳥能夠挑選一棵樹,而樹不能挑選過往的鳥」,所以周游列國,想找一位能重用他的封建主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始終不得志。事實上,「樹」能挑選鳥;卻沒有一棵「樹」肯要這只姓孔名丘的「鳥」。他有時在旅途中絶了糧,有時狼狽到「纍纍若喪家之狗」;最後只得嘆氣說,「吾道不行矣!」但是為了「自見于後世」,他晚年坐下來寫了一部《春秋》。


  

也許他自己也沒想到,他「自見于後世」的願望達到了。正如漢朝的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所以從漢朝起,歷代的統治者就一朝勝過一朝地利用這「聖人之道」來麻痹人民,統治人民。儘管孔子生前是一個不得志的「布衣」。

死後他的思想卻統治了中國兩千年。他的「社會地位」也逐步上升,到了唐朝就已被稱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連他的後代子孫也靠了他的「餘蔭」,在漢朝就被封為「褒成侯」,後代又升一級做「衍聖公」。兩千年世襲的貴族,也算是歷史上僅有的現象了。這一切也都在孔廟建築中反映出來。

今天全中國每一個過去的省城、府城、縣城都必然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紅牆黃瓦的孔廟,而其中最大的一座,就在孔子的家鄉——山東省曲阜,規模比首都北京的孔廟還大得多。在廟的東邊,還有一座由大小幾十個院子組成的「衍聖公府」。曲阜城北還有一片占地幾百畝、樹木蔥幽、叢林密茂的孔家墓地——孔林。孔子以及他的七十幾代嫡長子孫都埋葬在這裡。

現在的孔廟是由孔子的小小的舊宅「發展」出來的。他死後,他的學生就把他的遺物——衣、冠、琴、車、書——保存在他的故居,作為「廟」。漢高祖劉邦就曾經在過曲阜時殺了一條牛祭祀孔子。西漢末年,孔子的後代受封為「褒成侯」,還領到封地來奉祀孔子。

到東漢末桓帝時公元153,第一次由國家為孔子建了廟。隨着朝代歲月的遞移,到了宋朝,孔廟就已發展成三百多間房的巨型廟宇。歷代以來,孔廟曾經多次受到兵災或雷火的破壞,但是統治者總是把它恢復重建起來,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到了明朝中葉16世紀初,孔廟在一次兵災中毀了之後,統治者不但重建了廟堂,而且為了保護孔廟,乾脆廢棄了原在廟東的縣城,而圍繞着孔廟另建新城——「移縣就廟」。

在這個曲阜縣城裡,孔廟正門緊挨在縣城南門裡,廟的後牆就是縣城北部,由南到北几乎把縣城分割成為互相隔絶的東西兩半。這就是今天的曲阜。孔廟的規模基本上是那時重建後留下來的。

自從蕭何給漢高祖營建壯麗的未央宮,「以重天子之威」以後,統治階級就學會了用建築物來做政治工具。因為「夫子之道」是可以利用來維護封建制度的最有用的思想武器,所以每一個新的皇朝在建國之初,都必然隆重祭孔,大修廟堂,以闡「文治」;在朝代衰末的時候,也常常重修孔廟,企圖宣揚「聖教」,扶危救亡。1935年,國民黨反動政權就是企圖這樣做的最後一個,當然,蔣介石的「尊孔」,並不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運動;當時的重修計劃,也只是一紙空文而已。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於孔子的重視,連孔子的子孫也沾了光,除了廟東那座院落重重、花園幽深的「衍聖公府」外,解放前,在縣境內還有大量的「祀田」,歷代的「衍聖公」,也就成了一代一代的惡霸地主。曲阜縣知縣也必須是孔氏族人,而且必須由「衍聖公」推薦,「朝廷」才能任命。

除了孔廟的「發展」過程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歷史紀錄」外,現存的建築物也可以看作中國近八百年來的「建築標本陳列館」。這個「陳列館」一共占地將近十公頃,前後共有八「進」庭院,殿、堂、廊、廡,共六百二十餘間,其中最古的是金朝1195的一座碑亭,以後元、明、清、民國各朝代的建築都有。


  
孔廟的八「進」庭院中,前面即南面三「進」庭院都是柏樹林,每一進都有牆垣環繞,正中是穿過柏樹林和重重的牌坊、門道的甬道。第三進以北才開始佈置建築物。這一部分用四個角樓標誌出來,略似北京紫禁城,但具體而微。在中線上的是主要建築組群,由奎文閣、大成門、大成殿、寢殿、聖蹟殿和大成殿兩側的東廡和西廡組成。

大成殿一組也用四個角樓標志著,略似北京故宮前三殿一組的意思。在中線組群兩側,東面是承聖殿、詩禮堂一組,西面是金絲堂、啟聖殿一組。大成門之南,左右有碑亭十餘座。此外還有些次要的組群。

奎文閣是一座兩層樓的大閣,是孔廟的藏書樓,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所建。在它南面的中線上的幾道門也大多是同年所建。大成殿一組,除杏壇和聖蹟殿是明代建築外,全是清雍正年間17241730建造的。

今天到曲阜去參觀孔廟的人,若由南面正門進去,在穿過了蒼翠的古柏林和一系列的門堂之後,首先引起他興趣的大概會是奎文閣前的同文門。這座門不大,也不開在什麼圍牆上,而是單獨地立在奎文閣前面。它引人注意的不是它的石砫和四百五十多年的高齡,而是門內保存的許多漢魏碑石。其中如史晨、孔廟、張猛龍等碑,是老一輩臨過碑帖練習書法的人所熟悉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