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37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37頁 / 共161頁。

在口外下車,遠望進去,只看見了幾個的石峰尖。太陽已經快下山了,我們是由東向西而入谷的,所以初走進去的時候,一眼並不看見什麼。但走了半裡多上靈岩寺去的石砌路後,渡過石橋,忽而一變,千千萬萬的奇異石壁,都同天上剛掉下去似的,直立在我們的四周;一條很大很大的溪水,穿在這些絶壁的中間,在向東緩流出來。壁來得太高太陡,天只剩了狹狹的一條縫,日已下山,光線不似日間的充足。

石壁的顏色,又都灰黑,壁縫裡的樹木,也生得屈曲有一種怪相;我們從東外谷走入內谷去的七八里地路上,舉頭向前後左右望望,几乎被脅得連口都不敢開了。山谷的奇突,大與尋常習見的樣子不同,叫人不得不想起詩聖但丁的《神曲》,疑心我們已經跟了那位羅馬詩人,入了別一個境界。


  

在龍王廟前折向了北去,頭腦裡對於一路上所見的峰嶂的名目,如猴披衣,蓼花嶂,響蒿門,霞嶂洞,聽詩叟,雙鯉峰之類,還沒有整理得清楚,景色一變,眼前又呈出了一幅更清幽,更奇怪,更偉大的畫本。原來這東內谷裡的向北去靈岩寺谷裡的一區,是雁蕩的中心,也是雁蕩山水傑作裡的頂點。初入是一條清溪,許多樹木與竹林。再進,劈面就是一排很高很長,像羅馬古蹟似的展旗嶂,崛起在天邊,直掛向地下,後方再高處又是一排屏霞嶂,這屏霞嶂前,左右環抱,儘是一枝一枝的千萬丈高的大石砫,高可以不必說,面積之大周圍也不知有多少裡;而最奇的,是這些大柱的頭和腳,大小是一樣的,所以都是絶壁,都是圓柱。

小龍湫瀑布,也就在靈岩寺西北的一大石峰上,從頂點直瀉下來的奇景。靈岩寺,看過去很小很小,隱藏在這屏霞嶂腳,頂珠峰,展旗峰,石屏風全在寺東與天柱峰,雙鸞峰,捲圖峰,獨秀峰,卓筆峰全在寺西等的中間;地位的好,峰岩的多而且奇,只有永康方岩的五峰書院,可以與它比比;但方岩,只是偉大了一點,緊湊卻還不及這裡。

靈岩寺的開闢,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僧行亮神昭為其始祖,後屢廢屢興;現在的寺,卻是數年前,由護法者蔣叔南潘耀庭諸君所募建。蔣君今年夏季去世,潘君現任雁蕩山風景區整理委員,住在寺中;當家僧名成圓,亦由蔣潘諸君自寧波去迎來者,人很能幹,具有實際辦事的手腕。

在靈岩寺的西樓住下之後,天已經黑了。先去請教也住在寺中,率領黃岩中學學生來雁蕩旅行的兩位先生,問我們在雁蕩,將如何的游法?因為他們已在靈岩寺住了三日,打算于明晨出發回黃岩去了。飯後又去請了潘委員來,打聽了一番雁蕩山大概的情形。

雁蕩山的總括,可以約略的先在此地說一說:第一,山在樂清縣東北九十里,系亙立東西的一排連山。東起石門潭,西迄白岩六十里;北自甸嶺,南至斤竹澗口四十里;自東向西,歷來分成東外谷,東內谷,西內谷,西外谷的四部,以馬鞍嶺為界而分東西。全山周圍,合外境有四百二十里。雁山北部,更有南閣谷,北閣谷二區,以溪分界;南閣南至石砫北至北屏山二里,東至馬嶼,西至會仙峰十六里;北閣村南北二里,東西五里,西北極甸嶺山,為雁蕩北址。

雁山開山者相傳為晉諾詎那尊者,凡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十八剎,十六亭,十七潭,十三瀑。入游之路線,有四條:東路從白溪經響嶺頭自東南入谷,就是我們所經之路線。北路由大荊越謝公嶺自東北入谷至嶺峰。南路由小芙蓉經四十九盤嶺自南入谷至能仁寺,從樂清來者率由此。

西路從大芙蓉自西南經本覺寺至梅雨潭。


  
峰之最高者為百岡尖,高一萬一千五百尺,雁湖在西外谷連霄嶺上,高九千尺。

這雁蕩山的梗概,是根據潘委員的口述,和《廣雁蕩山志》及《雁山全圖》而摘錄下來的。我們因為走馬遊山,前後只有三日的工夫好費,還要包括出發和到着的日期在內,所以許多風景,都只能割愛。晚上就和潘委員在燈下擬定明日只看西石樑的大瀑布,大龍湫瀑,梅雨潭,回至能仁寺午餐。略游斤竹澗就回靈岩寺宿;出發之日即第三日,午前一遊淨名寺,至靈峰略看看觀音洞北斗洞等,就出向頭嶺由原路出發回去。

北部的絶景,中央的百岡尖當然是不能夠去,就如顯勝門,龍溜等處,一則因無時間,二則因無大路無宿處,也只能等下次再來了。這樣擬定了游程之後,預期着明天的一天勞頓,我們就老早的爬上了床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