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 25 / 148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第25頁 / 共148頁。

一般認為哭是一切動物所共有的本能,笑卻只是猿猴的特性,這種特性只有我們和我們的祖先人猿才有。我不妨補充一句,思想是人的本能,但對一個人的錯誤,以微微一笑置之卻是神了。

我不否認海豚很會嬉戲作樂。至于象和馬會不會笑,我卻不知道了。即使他們會的話,似乎也不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我認為幽默的發展是和心靈的發展併進的。


  

因此幽默是人類心靈舒展的花朵,它是心靈的放縱或者是放縱的心靈。惟有放縱的心靈,才能客觀地靜觀萬事萬物而不為環境所囿。

二、維多利亞女王的遺言

這可以算得是文明的一項特殊賜予,每當文明發展到了相當的程度,人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錯誤和他的同人的錯誤,於是便出現了幽默。每當人的智力能夠察覺統治人們的愚行,政客們的偽善面孔與陳腔濫調,以及人類的弱點與缺失,徒勞無益的努力與矯柔造作的情態,我們自己的夢想與現實之脫節,幽默便必然表現于文學。

故幽默也是人類領悟力的一項特殊賜予。我特別欣賞維多利亞女王臨終前的最後遺言。當她知道她的死期已到,這位大英帝國統治者的最後一句話:「我已儘力而為了。」她知道她不是完人,只不過是已盡了她一生最大的努力。

我喜歡那種謙虛,那種健全的熱情的和具有人情味的智慧。這就是最好的一種幽默。

一九七○年在三十七屆國際筆會的演講,選自《林語堂文選》,中國廣播出版社,1990 ·519·   超山的梅花鬱達夫

鬱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蔦蘿集》,中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散文集《閒書》、《屐痕處處》、《達夫日記》等。

凡到杭州來游的人,因為交通的便利和時間的經濟的關係,總只在西湖一帶登山望水,漫遊兩三日,便買些土產,如竹籃紙傘之類,匆匆回去;以為雅興已盡,塵土已經滌去,杭州的山水佳處,都曾享受過了。所以古往今來,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或西湖十景,蘇小岳王;而離杭城三五十里稍東偏北的一帶山水,現在簡直是很少有人去玩,並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樣子。

在古代可不同;至少至少,在清朝的乾嘉道光,去今百餘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總沒有一個不留戀西溪,也沒有一個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即皋亭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徑都是水道;從嘉興上海等處來往杭州,運河是必經之路。舟入塘棲,兩岸就看得到山影;到這裡,自杭州去他處的人,漸有離鄉去國之感,自外埠到杭州來的人,方看得到山明水秀的一個外廓;因而塘棲鎮和超山,獨山等處,便成了一般旅遊之人對杭州的記憶的中心。

超山是在塘棲鎮南,舊日仁和縣現在併入杭縣了東北六十里的永和鄉的,據說高有五十餘丈,周二十里咸淳《臨安志》作三十七丈,因其山超然出於皋亭黃鶴之外,故名。

從前去游超山,是要從湖墅或拱宸橋下船,向東向北向西向南,曲折迴環,衝破菱荇水藻而去的;現在汽車路已經開通,自清泰門向東直駛,至喬司站落北更向西,抄過臨平鎮,由臨平山西北,再馳十餘里,就可以到了;「小紅唱曲我吹簫」的船行雅處,現在雖則要被汽車的機器油破壞得絲縷無餘,但坐船和坐汽車的時間的比例,卻有五與一的大差。

汽車走過的臨平鎮,是以釋道潛的一首「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的絶句出名;而超山北面的塘棲鎮,又以南宋的隱士,明末清初的田園別墅出名;介與塘棲與超山之間的丁山湖,更以水光山色,魚蝦果木出名;也無怪乎從前的文人騷客,都要向杭州的東面跑,而超山皋亭山的名字每散見于諸名士的歌詠裡了。


  

超山腳下,塘棲附近的居民,因為住近水鄉。阡陌不廣之故,所靠以謀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自春歷夏,以及秋冬,梅子、櫻桃、枇杷、杏子、甘蔗之類的出產,一年總有百萬元內外。所以超山一帶的梅林,成千成萬;由我們過路的外鄉人看來,只以為是鄉民趣味的高尚。

個個都在學林和靖的終身不娶,殊不知實際上是他們卻是正在靠此而養活妻孥的哩!

超山的梅花,向來是開在立春前後的;梅干極粗極大,枝叉離披四散,五步一叢,十步一阪,每個梅林,總有千株內外,一株的花朵,又有萬顆左右;故而開的時候,香氣遠傳到十里之外的臨平山麓,登高而遠望下來,自然自我一個雪海;近年來雖說梅株減少了一點,但我想比到羅浮的仙境。總也只有過之,不會不及。

從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車路上,過臨平山後,兩旁已經有一處一處的梅林在迎送了,而匯聚得最多,遊人所必到的看梅勝地,大抵總在汽車站西南,超山東北麓,報慈寺大明堂亦稱大明寺前頭,梅花叢裡有一個周夢坡築的宋梅亭在那裡的周圍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報慈寺裡的大殿大約就是大明堂了罷?,前幾年被寺的仇人毀壞了,當時還燒死了一位當家和尚在殿東一塊石碑之下。但殿後的一塊刻有吳道子畫的大士像的石碑,還好好地鑲在壁裡,絲毫也沒有動。去年我去的時候,寺僧剛在募化重修大殿;殿外面的東頭,並且已經蓋好了三間廂房在作客室。後面高一段的三間後殿,火燒時也不曾燒去,和尚手指着立在殿後壁裡的那一塊石刻大士像碑說:「這都是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的福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