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87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87頁 / 共257頁。

[5]蕭疏:錯落有致。[6]晴雨煙月:晴郎的月夜和煙雨迷茫的時候。[7]淨慈:淨慈寺,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是西湖最負盛名的古蹟之一。絶聖:最佳。

[8]巧逾雕鏤:比精工雕刻還要巧妙。[9]吳山:山名,在西湖東南側。南屏是其支脈。石骨土膚:僅表皮為土層,下面是中空的石頭。


  

似太湖石,可以裝飾園林。[10]愈搜愈出:中空的洞石越發掘就發現越多。[11]孫內史:指明代司禮太監孫隆。[12]五丁神將:即五丁大力神。

錢塘江:經吳山南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屬湖北人,曾任江蘇吳縣縣令,是晚明文學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袁中郎全集》。本篇選自《西湖記述》一書。

這是一則清新的寫景文字,筆調明快流暢,不露雕飾之痕。作者無論寫亭、寫湖、寫柳、寫石,都只稍稍只筆,就各顯特色。他寫景不作精細鏤刻,力求用寫意的筆法,並且把自己的感情融匯進去;不襲用前人舊句,處處着意創新,因而對自然美常有獨特的抒寫。「湖光獻碧,鬚眉形影如落鏡中」,一「獻」一「落」,將湖光和鬚眉都賦予人的動作,生動新穎,作者欣喜之情與景物相生而出;「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賦予了柳條以活潑的動態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麗動人。

文末的幾句議論富於感情,寄託着作者對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臨川縣古永安寺復寺記.湯顯祖

天下有閒人則有閒地,有忙地則有忙人。緣境起情,因情作境,神聖以此在囿引化,不可得而遺也。何謂忙人?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何謂閒人?知者樂山,仁者樂水[1],此皆天下之閒人也,即有閒地焉而甘之。

甘苦二者,誠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則遠矣。朝市之積,則有田廬;山水之餘,則為寺觀。故寺觀者,忙人之所不留;而田廬者,閒人之所不奪也。

監川古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三市者,市也。五峰之間,聞有觀九,寺十三。蓋入明以來,大為忙人割奪盡,乃至稗粥無所。

而古永安寺境界巋然獨完,其田則大半無有矣。邑侯袁公起於蘄、黃[2],來宰于茲。廣山川之精,深性相之學[3],披圖而嘆曰:「臨川人之憎閒人也,一至此乎!有能從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於是郡弟子劉某首藉所買田若干畝,上之侯以歸於寺。

侯為欣然,告世尊而撫之[4],曰:「此所謂孝子劉某也。」而適是時,有僧大千購得南都藏以以至,而尊置之寺。侯曰:「有其書矣,而無其人何?」於是有浮梁僧水月,為達觀先生弟子[5],精心苦行,通於評唱之義,適來寓斯。人士與游,始知有所謂宗門者[6]。

久之,長干寺僧大初來講《蓮華經》,聽者千餘人。得田而食,無不歡喜讚歎,曰:“此固我侯之福田也。」

嗟夫!當忙人之急得此田也,豈不曰彼無父母妻子之屬,先王所禁游民者,吾非真有所憎利其田,姑以蕃其種類雲耳。嗟夫!此所謂奪閒人之物以將養忙人也,固一其說。然試以語彼,使天下皆忙人而無一閒人,皆忙地而無一閒地,則亦豈成其世相也哉[7]!且今所從游于二氏者,彼亦有所業,非所禁游民也。如其為游民,法固禁之久矣。

所惜者,遊人之非游,而閒人之未嘗閒也。非閒非游,不可以涉道。是故聚百閒人而食之,必將有意乎道者焉;聚千閒人而食之,必將有進乎道者焉。不已而食閒人至于萬,猶將有得道者焉。

道之喪世也久矣,幸而有一人焉,其何禁于千萬人之閒,而奪其養哉!即未有之,庶幾有之。如以食百千萬人之閒者奪以養百千萬忙人,其必無冀于有道者矣,則亦蕃其種類而已。然則侯所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飯器無殊,香色有異。

後之遊閒往來食于茲田者,其亦有感於侯之弘願雲。

註釋:

[1]「知者」二句:語出《論語.雍也》。[2]邑侯袁公:袁世振,蘄州人。萬曆二十七年始任臨川知縣。[3]性相之學:佛學。

[4]世尊:佛陀的尊稱。[5]達觀先生:真可和尚。湯顯祖友人。[6]宗門:謂佛教宗派。


  
[7]世相:即世間相。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2],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絶耳。令秦王怒而僇[3]相如于市,武安君[4]十萬眾壓邯鄲[5],而責[6]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7],柔廉頗[8],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