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76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76頁 / 共257頁。

[5]祔葬:合葬。後台程公:程學顏,作者程學博之兄,號後台。曾救過梁汝元出獄,並同入京師。曾官太仆寺丞。

[6]先生遺言:見《何心隱集.遺言孝感》:「望于湖廣城收我骨骸,……與台老合為一墳于孝感,是望也。」[7]揭:舉。[8]貫:穿透。[9]微眇:輕微。


  

罣:同「掛」。[10]躁妄:浮躁狂妄。[11]齎志以死:懷抱志向,未伸而死。[12]肫肫zhūn:同「忳忳」,誠懇真摯的樣子。

[12]方冊:典籍。這裡指梁汝元的著作。[14]嘉靖戊午、己未:指明世宗嘉靖三十七、三十八年15581559。是時,梁汝元「遊學南都,與太仆寺丞後台程公友善」《梁夫山傳》

[15]懷蘇錢子:錢懷蘇,名同文,字蘇懷,興化今屬福建人。曾官刑部主事。亦為泰州學派中的重要人物。[16]箴規:規勸。

磨訂:商議討論。[1]媕婀ān ē:隨聲附和,沒有主見。[18]胡環溪:名時中,字子貞,號環溪,胡時和之兄。[19]聚和堂:梁汝元率同族修建的堂名,取「聚和合族」之意。

[20]萬曆甲申: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21]孝昌:即湖北孝感縣的古名,後唐改名孝感。

本文選自《何心隱集.附錄》。梁夫山15171579,名汝元,字柱乾,號夫山,後改稱何心隱,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是明代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從事于講學,批評時政,先後為嚴嵩、張居正所不容,最後被誣,杖殺獄中。程學博與梁汝元友情甚篤,在梁死後寫了這篇聲淚俱下的祭文。

但限于當時時勢及祭文本身的要求,重點放在哀悼。其哀痛之深,自責無力輓救之切,深為感人。文中一再申述梁汝元抱直道講學而死,控訴了封建社會的當權者對抱不同見解的讀書人的迫害,足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對富有民主思想的異端人物是水火不相容的,即使張居正者,也不例外。

祭汪侍峰文.陳繼儒

語曰:「言無不酬,德無不報。」此言不相負也。又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此言天不相負也。

公客居吾淞三十餘年,人有緩急告者,告無不諾,諾無不應,應無不滿意而去。如叩鐘必鳴,呼谷必應,不責券[1],不記姓名。歲月久,則並其子母錢[2],俱化為子虛矣[3],公不得已,索之故所貸者,貸者唯唯。詣門,則閽人辭[4];遇諸途,則障扇避,甚有當面若不相識:明知公之蕭條旅食,出不能具舟車,歸不能見妻子,而無意還楚弓、完趙璧如故也[5]。

事嘗聞一二縉紳負公至千金,以宦貧不能償,身死不得償。其不貧不死者,似宜無辭以謝公,而無意還楚弓、完趙璧如故也。公以此身家懸磬[6],進退觸藩[7],隱憂煎其中,窘迫攻其外,交遊笑其旁,而病且歿矣。歿之日,一棺戢身[8],六親無倚,徒寄空櫬于郊壙野榛莽破寺之旁[9]。

嗚呼!人負公耶,公負人耶?公負天耶,天負公耶!公雖不言,諸君寧能無愧於胸中?公雖不起,諸君何以他日相見于地下?此余所以感慨唏噓,具壺漿率子弟而哭之。匪獨為公哀,且哀吾淞之交情太薄,而取與之太不分明也。

嗚呼!痛哉,尚饗[10]。

註釋:

[1]責券:索取憑證。[2]子母錢:出錢的本錢為母錢,利息稱子錢。[3]子虛:漢司馬相如作《子虛賦》,設子虛、烏有先生互為問答。後因稱不存在的事物為子虛烏有。

[4]閽人:守門人。[5]還楚弓、完趙璧:楚弓,典出漢劉向《說苑.至公》:「楚工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後遂以「楚弓楚得」說明此處有失,彼處有得。

趙璧,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奉使赴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城。秦王實無誠意,藺相如識破其詭詐,巧妙地將和氏璧安然送回趙國。此處是化用「楚弓楚得」和「完璧歸趙」二典,喻歸還。

[6]懸磬:形容空無所有,喻極其貧困。[7]觸藩:本意以羊以角抵撞籬垣。後用其以比喻所至碰壁,進退兩難。[8]戢:盛殮。


  
[9]櫬:棺材。[10]尚饗:本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的呼語,後世多用作祭文結語。

祭學士柯先生文.李東陽

國必有老成系天下之輕重,必有公論別天下之浮沉。然老成不在年位之高,而在才德之稱;公論不恃眾人之口,而恃士大夫之心。

故見李司隷者,傾龍門之高[2];見韓荊州者,失封侯之貴[3];見歐陽內翰者[4],嘆宮闕之壯,失山之峻,河水之深。而況托師生之分,聆道德之音者乎?此愚于公所以憤懣抑鬱而涕淚沾襟也。

當夫名冠甲第,辭雄玉堂[5],愚于此時固已識公之文章 ,秉章綰鑰,衡度精確[6],愚于此時固已窺公之材略;山靜川澄,冰清玉瑩,杜苞苴之門[7],辭起複之命[8],愚于此時則又見公之德行。若是非者愚之私也,蓋天下之所知,而公論之所歸也。

故金縢石室之秘[9],人莫不以為宜;絲綸台閣之選[10],人莫不以為遺。及其降司成之召也[11],方藉以為重,而憂哀累歲[12],徘徊而未至也,皆憾以為遲。遽謂公一蹶而至于斯也[13]!嗚呼!悲夫!

泰山之高,瞻者不知其為榮;梁木之壞,造物者不自以為悔。此人情之所同,而天道之不可賴也。千里之辭,一觴之酹[14],又豈特區區門牆之愛而也[15]!

註釋:

[1]柯先生:柯潛,官翰林院學士,李東陽老師。[2]李司隷:東漢李膺,字元禮,襄城人,官至司隷校尉。性行簡亢,風裁峻整,太學生稱之曰:「天下楷模李元禮。」士有被客接者,謂之登龍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