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71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71頁 / 共257頁。

因此惻隱心、羞噁心、謙讓心、是非心,也就是親、義、序、別、信,是同樣一件東西;都是心、性、命。這些都是溝通人與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貫穿古今,無處不存,無處不相同,無處可能改變的存在,即永恆不變之道。這永恆不變之道,用以闡述陰陽盛衰的運行,便稱它為《易》;用以表明紀綱政事的施行,便稱它為《書》;用以傳達歌詠性情的感發,便稱它為《詩》;用以顯示體統儀節的表徵,便稱它為《禮》;用以宣洩欣喜和平的躍動,便稱它為《樂》;用以辨別真假邪正的標準,便稱它為《春秋》。因此陰陽盛衰的運行,以至于真假邪正的評價,同樣是一個東西;都是心、性、命。

這些都是溝通人與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貫穿古今,無處不存,無處不相同,無處可能改變的真理,唯其如此所以稱為六經。六經不是別的,就是我們心中永恆不變之道。因此《易》這部經,是記我們內心的陰陽盛衰的經:《書》這部經,是記我們心中的紀綱政事的經;《詩》這部經,是記我們心中的歌詠性情的經;《禮》這部經,是記我們心中的體統儀節的經;《樂》這部經,是記我們心中的欣喜和平的經;《春秋》這部經,是記我們心中的真假邪正的經。君子的對待六經,省察心中的陰陽盛衰而使之及時運行,這才是尊重《易》;省察心中的紀綱政事而使之及時施行,這才是尊重《書》;省察心中的歌詠性情而使之及時感發,這才是尊重《詩》;省察心中的體統儀節而使之及時表露,這才是尊重《禮》;省察心中的欣喜和平而使之及時躍動,這才是尊重《樂》;省察心中的真假邪正而及時地辨明,這才是尊重《春秋》。


  

大抵古代聖人的匡扶人間正道、耽心後世的頽敗而著述六經,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輩,耽心他們的產業和庫藏中的財富,到子孫手裡會被遺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窮困而無以自謀生活,因而記錄下他們家中所有財富的賬目而遺留給子孫,使他們能永世守護這些產業庫藏中的財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貧困的禍患。所以六經,是我們內心的賬本,而六經的實際內容,則具備在我們內心,正如同產業庫藏的財富,各種各樣的具體物資,都存在家裡。那賬本,不過記下它們的名稱品類數目罷了。而世上學六經的人,不懂得從自己的心裡去探求六經的實際內容,卻空自從實際之外的彷彿的形跡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訓詁的細枝末節,鄙陋地以為那些就是六經了,這正像富家的子孫,不致力守護和享用家中的產業庫藏中的實際財富,一天天遺忘散失,而終於變成窮人乞丐,卻還要曉曉地指着賬本,說道:「這便是我家產業庫藏的財富!」同這有什麼兩樣?唉!六經之學,它的不顯揚於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重視功利,崇奉謬論,這叫做淆亂經義;學一點文字訓詁,教授章句背誦,沉陷于淺薄的知識和瑣屑的見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這叫做侮慢經文;肆意發表放蕩的論調,逞詭辯以取勝,文飾其邪惡的心術和卑劣的行為,馳騁世間以自高身價,而還自命為通曉六經,這叫做殘害經書。像這樣一些人,簡直是連所謂賬本都割裂棄廢掉了,哪裡還知道什麼叫做尊重六經呢!

越城過去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崗,荒廢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學風的頽敗,將使之重歸於聖賢之道,於是命山陰縣令吳瀛君擴大書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經閣于書院之後,說道:「經學歸於正途則百姓就會振發,百姓振發那便不會犯罪作惡了。」尊經閣落成,邀我寫一篇文章,以曉喻廣大的士子,我既推辭不掉,便為他寫了這篇記。唉!世上的讀書人,掌握我的主張而求理於內心,當也大致接近於知道怎麼樣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經的了。

極樂寺紀游.袁宗道

高梁橋[2]水,從西山[3]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4]。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5]。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綫長丈餘。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十里。

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於林水之間。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6]。

殿前剔牙松[7]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暇日曾與黃思立[8]諸公游此。予弟中郎[9]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為然。

予因嘆西湖勝境,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10],作六橋[11]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12]乎?是日分韻各賦一詩[13]而別。


  
註釋:

[1]極樂寺:在北京阜成門外,高梁橋西三里,明成化中建。[2]高梁橋:高梁河上的一座橋,在北京西直門外。[3]西山:在北京西郊,屬太行山支脈,一名小清涼山,林麓蒼莽,溪澗錯鏤,風景秀麗。[4]「道此」句:道,用作動詞,意為經過。

此,指高梁橋。玉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橋下,環流紫禁城,入大通河。[5]羅紋紙:質地輕軟、帶有椒眼狀花紋的紙。[6]張蓋:張開的車蓋。

古時為車上遮陽禦雨之具,《史記.商君傳》有「勞不坐乘,暑不張蓋」的話。[7]剔牙松:一種針葉松,其葉如牙籤,故名。[8]黃思立:即黃大節,字斯立,一作思立,號無淨,信豐今屬江西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時任太常寺博士。[9]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