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 - 251本回敘事,以立後歸政為大綱。有清十數傳,立後事多矣,是書獨于順治立後,同治立後,敘述較詳,因順治後無故被廢,同治後不得令終故也。悲于終,不得不詳于始。治國之道,本自齊家,家不齊,國能治乎?至若歸政之舉,所以志兩宮垂簾,初次告蕆。慈安太后秉性 ...
清史演義 - 252過了數日,同治帝視朝,巧值恭王弈,隨班朝見,由同治帝瞧著,翎頂依然照舊,不由的詫異起來。退朝後,立召文祥入見,問前次諭旨,已將弈革去親王,何故翎頂照常?文祥無可辯說,只推在西太后一人身上。奏稱:「聖母聞知,飭收成命,所以恭王爺爵銜照舊。 ...
清史演義 - 253同治帝一意尋花,連什麼台灣,什麼琉球,一概不管。朝朝暮暮,我我卿卿,不意樂極悲生,受了淫毒,起初還可支持,延到十月,連頭面上都發現出來。宮廷裡面,盛稱皇上生了天花,真也奇怪。禦醫未識受病的緣由,只將不痛不癢的藥味,搪塞過去,庸醫殺人。因此藴 ...
清史演義 - 254同治帝崩,年只十有九歲,新帝載湉,入嗣文宗,尊謚同治帝為穆宗,封皇后阿魯特氏為嘉順皇后,改元光緒,即以明年為光緒元年,是謂德宗。當下諸王大臣,希旨承顏,奏請兩宮皇太后重行訓政。慈安太后頗覺討厭,並不免有三分傷感,獨慈禧太后,因同治帝不肯順從 ...
清史演義 - 255奏為以一死泣請懿旨,預定大統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竊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則進苦口于堯舜,為無疾之呻吟,陳隱患于聖明,為不祥之舉動。罪臣前因言事憤激,自甘或斬或囚,經王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先皇帝曲賜矜全,既免 ...
清史演義 - 256兩宮皇太后閲畢,慈禧太后心中很是不樂,外面恰裝出一種坦適樣子,向慈安太后道:「這人未免饒舌,前已明降諭旨,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還要他說什麼?」慈安太后道:「一個小小主事,敢發這般議論,且寧死不諱,總算難得!」慈安究竟持平。慈 ...
清史演義 - 257察俄人欲踞伊犁為外府。為占地自廣,藉以養兵之計,久假不歸,佈置已有成局。我索舊土,俄取兵費巨資,于俄無損而有益。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間,皆俄屬部,孤注萬里,何以圖存?況此次崇厚所議第七款,接收伊犁後,霍爾果斯河及伊犁山南之帖 ...
清史演義 - 258四 嘉峪關通商,照天津條約辦理,西安漢中及漢口字樣,均刪去。
五 廢松花江行船至伯都訥專條。
六 僅許于吐魯番增一領事,其餘緩議。
七 俄商至新疆貿易,改均不納稅為暫不納稅。此外添續盧布四百萬圓。
簽約的時候,已是光緒七年, ...
清史演義 - 259葬禮才畢,東方的朝鮮國,忽生出一場亂事,釀成中日的交涉。原來朝鮮國王李熙,系由旁支嗣立,封生父李應罡為大院君,主持國柄。李熙年長,親裁大政,大院君退處清閒,黨與亦漸漸失勢。王妃閔氏,才貌兼全,為李熙所寵幸,閔族中倚着王妃的勢力,次第用事,盡 ...
清史演義 - 260清廷接信大驚,飛檄駐法公使曾紀澤,與法交涉,不認法越條約,又令岑毓英調督雲貴,出關督師,與劉永福協力防法,擢彭玉麟為兵部尚書,特授欽差大臣關防,馳驛赴粵;故山西巡撫曾國荃,赴署粵督,籌備軍糈;東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左宗棠,督辦軍務,兼顧江防。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