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史 上 - 298 / 348
歷史類 / 宋濂 / 本書目錄
  

元史 上

第298頁 / 共348頁。

 大小:

 第298頁

朗讀:

至大二年冬十月乙酉,尚書省臣及太常禮官言:「郊祀者國之大禮,今南郊之禮已行而未備,北郊之禮尚未舉行。今年冬至南郊,請以太祖聖武皇帝配享;明年夏至北郊,以世祖皇帝配。」帝皆是之。十二月甲辰朔,尚書太尉右丞相、太保左丞相、田司徒、郝參政等復奏曰:「南郊祭天于圜丘,大禮已舉。其北郊祭皇地祇于方澤,並神州地祇、五嶽四瀆、山林川澤及朝日夕月,此有國家所當崇禮者也。當聖明禦極而弗舉行,恐遂廢弛。」制若曰:「卿議甚是,其即行焉。」

至大三年春正月,中書禮部移太常禮儀院,下博士擬定北郊從祀、朝日夕月禮儀。博士李之紹、蔣汝礪疏曰:「按方丘之禮,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其丘在國之北。禮神之玉以黃琮,牲用黃犢,幣用黃繒,配以后稷。其方壇之制,漢去都城四里,為壇四陛。唐去宮城北十四里,為方壇八角三成,每成高四尺,上闊十六步,設陛。上等陛廣八尺,中等陛一丈,下等陛廣一丈二尺。宋至徽宗始定為再成。歷代制雖不同,然無出於三成之式。今擬取坤數用六之義,去都城北六里,于壬地選擇善地,于中為方壇,三成四陛,外為三壝。仍依古制,自外壝之外,治四面稍令低下,以應澤中之制。宮室、牆圍、器皿色,並用黃。其再成八角八陛,非古制,難用。其神州地祇以下從祀,自漢以來,歷代制度不一,至唐始因隋制,以岳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從其方從祀。今盍參酌舉行。」秋九月,太常禮儀院復下博士,檢討合用器物。十一月丙申,有事于南郊,以太祖配,五方帝日月星辰從祀。


  

仁宗延祐元年夏四月丁亥,太常寺臣請立北郊。帝謙遜未遑,北郊之議遂輟。

英宗至治二年九月,有旨議南郊祀事。中書平章買閭,御史中丞曹立,禮部尚書張野,學士蔡文淵、袁桷、鄧文原,太常禮儀院使王緯、田天澤,博士劉致等會都堂議:

一曰年分,按前代多三年一祀,天子即位已及三年,常有旨欽依。

二曰神位。《周禮·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謂:「昊天上帝,冬至圜丘所祀天皇大帝也。」又曰「蒼璧禮天」。註云:「此禮天以冬至,謂天皇大帝也。在北極,謂之北辰。」又云:「北辰天皇耀魄寶也,又名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有數名。」今按《晉書·天文志·中宮》「鈎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耀魄寶」。《周禮》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鄭氏以星經推之,乃謂即天皇大帝。然漢、魏以來,名號亦復不一。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晉曰昊天上帝,與《周禮》合。唐、宋以來,壇上既設昊天上帝,第一等復有天皇大帝,其五天帝與太一、天一等,皆不經見。本朝大德九年,中書圓議,止依《周禮》,祀昊天上帝。至大三年圓議,五帝從享,依前代通祭。

三曰配位。《孝經》曰:「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此郊之所以有配也。漢、唐已下,莫不皆然。至大三年冬十月三日,奉旨十一月冬至合祭南郊,太祖皇帝配,圓議取旨。

四曰告配。《禮器》曰:「魯人將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NT宮。」註:「告后稷也,告之者,將以配天也。」告用牛一。《宋會要》于致齋二日,宿廟告配,凡遣官犧尊豆籩,行一獻禮。至大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質明行事。初獻攝太尉同太常禮儀院官赴太廟奏告,圓議取旨。

五曰大裘冕。《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鄭司農雲,黑羊裘,服以祀天,示質也。弁師「掌王之五冕」,註:「冕服有六,而言五者,大裘之冕蓋無旒,不聯數也。」《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陸佃曰:“禮不盛服不充,蓋服大裘以袞襲之也。謂冬至服大裘,被之以袞。開元及開寶《通禮》,鸞駕出宮,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冕而出次。《宋會要》紹興十三年,車駕自廟赴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祀日服大裘袞冕。圓議用袞冕,取旨。

六曰匏爵。《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注謂:「陶瓦器,匏用酌獻酒。」《開元禮》、《開寶禮》皆有匏爵。大德九年,正配位用匏爵有坫。圓議正位用匏,配位飲福用玉爵,取旨。

七曰戒誓。唐《通典》引《禮經》,祭前期十日親戒百官及族人,太宰總戒群官。唐前祀七日,《宋會要》十日。《纂要》太尉南向,司徒、亞終獻、一品、二品從祀北向,行事官以次北向,禮直官以誓文授之太尉讀。今天子親行大禮,止令禮直局管勾讀誓文。圓議令管勾代太尉讀誓,刑部尚書蒞之。

八曰散齋、致齋。《禮經》前期十日,唐、宋、金皆七日,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國朝親祀太廟七日,散齋四日于別殿,致齋三日于大明殿。圓議依前七日。


  

九曰藉神席。《郊特牲》曰:「莞簟之安,而蒲越藁鞂之尚。」註:「蒲越藁鞂,藉神席也。」《漢舊儀》高帝配天紺席,祭天用六彩綺席六重。成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以為天地尚質,宜皆勿修,詔從焉。唐麟德二年,詔曰:「自處以厚,奉天以薄,改用裀褥。上帝以蒼,其餘各視其方色。」宋以褥加席上,禮官以為非禮。元豐元年,奉旨不設。國朝大德九年,正位藁鞂,配位蒲越,冒以青繒。至大三年,加青綾褥,青錦方座。圓議合依至大三年于席上設褥,各依方位。

十曰犧牲。《郊特牲》曰:「郊特牲而社稷太牢。」又曰:「天地之牛角繭慄。」秦用騮駒。漢文帝五帝共一牲,武帝三年一祀,用太牢。光武采元始故事,天地共犢。隋上帝、配帝,蒼犢二。唐開元用牛。宋正位用蒼犢一,配位太牢一。國朝大德九年,蒼犢二,羊豕各九。至大三年,馬純色肥腯一,牲正副一,鹿一十八,野豬一十八,羊一十八,圓議依舊儀。神位配位用犢外,仍用馬,其餘並依舊日已行典禮。

十一曰香鼎。大祭有三,始煙為歆神,始宗廟則焫蕭稞鬯,所謂臭陽達于牆屋者也。後世焚香,蓋本乎此,而非《禮經》之正。至大三年,用陶瓦香鼎五十,神座香鼎、香盒案各一。圓議依舊儀。

十二曰割牲。《周禮·司士》「凡祭祀,帥其屬而割牲,羞俎豆」。又《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禮運》雲「腥其俎,熟其殽,體其犬豕牛羊」。註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為七體也。熟其殽,謂體解而爓之,為二十一體也。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以為眾俎也。」七體,謂脊、兩肩、兩拍、兩髀。二十一體,謂肩、臂、臑、膊、骼、正脊、脠脊、橫脊、正脅、短脅、代脅並腸三、胃三、拒肺一、祭肺三也。宋元豐三年,詳定禮文所言,古者祭祀用牲,有豚解,有體解。豚解則為七,以薦腥;體解則為二十一,以薦熟。蓋犬豕牛羊,分別骨肉貴賤,其解之為體,則均也。皇朝馬牛羊豕鹿,並依至大三年割牲用國禮。圓議依舊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