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 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于低窪的地方一樣。 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 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並且趁國 家無內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 會畏懼你。《詩經》說:『趁着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 好窗子和門戶。現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 『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 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卻趁着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 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說: 『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大甲》說: 『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說 的就是這個意思。」
【讀解】
孟子的本意是規勸當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惡濕居 下」現象卻是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比如說,抽菸是損壽的,酗酒是要誤大事的,睡懶覺也是不 利於健康的。至于賭博可能傾家蕩產,嫖妓可能患「愛得死」(即 通譯「愛滋」,但「愛得死」卻譯得更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厭惡損壽,厭惡誤事,厭惡不健康,更厭惡傾家蕩產、「愛得死」……
可就是要抽菸,喝酒,睡懶覺……
誰還會想起「未雨綢浮」或「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 可活」這些格言警句呢?
個人生活中的小事有這樣的現象,國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 可能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厭惡潮濕, 就不要自居于低窪的地方;既然厭惡恥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 境地。說到底,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這才是孟子政治學說 中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題。
政策開放,國家興旺
【原文】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 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 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③,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④,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于其野矣;廛,⑤無夫 裡之布(
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
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 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 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
8)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註釋】
①廛(Cha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貨棧。征:征稅。②法而不廛: 指官方依據法規收購長期積壓于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③譏 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稅。譏,查問。④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⑤廛:這裡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 「廛」所指不同。(
6)夫裡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裡 布」,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土地稅、勞役稅。(
7)氓:指從別處移居來的移民。 (
8)天吏:順從上天旨意的執政者。這裡的「吏」不是指小官
【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傑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麼, 天下的士人都樂於在這樣的朝廷擔任一官半職了;在市場上提供 儲貨的地方卻不征稅,把滯銷的貨物依法收購不使積壓,那麼,天 下的商人都樂於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了;海關只稽查而不征稅,那 麼,天下的旅客都樂於在這樣的路上旅行了;種莊稼只按井田制 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稅,那麼,天下的農民都樂於在這樣的土地上 耕種了;居民區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麼,天下的百姓 都樂於成為這裡的居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就連鄰國的百 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這些百姓來攻打他, 就好比率領兒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使 這樣,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無敵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 這個程度還不能夠應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讀解】
這一章實際上是孟子與齊宣王對話中關於「發政施仁」(《梁 惠上》
1.
7)內容的進一步展開。
我們從他展開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開放的治國藍圖: 從幹部政策到商業、農業、城市居民、海外關係等各個方面, 無不以開放的姿態來處理。
開放則得民心.得民心則國家興旺發達。
古代已是如此,當今更是必然的趨勢。
當然,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關於用人,關於稅收(商業 稅、關稅、農業稅、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稅等等),恐怕都還有很多 地方不能盡如人意。這裡面錯綜複雜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 專題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條恐怕還是理論與實踐的衝突。一方面, 理論畢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個國家(甚至 一個地區)絶非紙上談兵那樣容易,其中千頭萬緒的矛盾,千絲 萬縷的糾葛,非個中人絶難有所體會。
儘管女。此,我們也不能不認為孟子在這裡所描繪的開放藍圖 是誘人的。尤其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戰火紛飛、兵禍不斷的時代,如 果有哪一個君王真能夠做到實踐他的這一系列規劃,那的確是非 常難能可貴的。當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說的那樣行之有效,甚 至達到「無敵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當別論了。
當今之世,改革開放,孟子的這一幅理想藍圖倒正好可以作 為我們的借鑒。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