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32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32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32頁

朗讀:

陳國的司寇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孔子 走了以後,陳國的司寇向巫馬期作一作揖,請他走到自己的面前 來,然後說道:「我聽說君子不偏袒人,難道君子也偏袒人嗎?魯 君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因為是同姓,所以諱稱她為吳孟子。魯 君這樣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禮的話,還有誰不懂得禮呢?」巫馬期把 這番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過錯, 人家一定會知道。」

【讀解】   


  

魯昭公違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規矩,所以被陳國的司寇認為不懂禮。

看來,古人還懂得同姓不通婚的優生學哩。

當然,我們在這裡不是討論優生學的問題,而是討論孔子聞 過則喜,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錯誤就高興的問題。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跳起 八丈高,橫眉毛豎眼睛就不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有幸」的感 覺呢?

不過,仔細想想孔子所說的話,想想他為什麼會聽到別人說 自己的過錯便感到「有幸」,的確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自己有了錯誤別人能指出來,總比自己有了錯誤沒有 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指出來好啊。尤其是做領導的,做師尊的 如果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指出缺點錯誤,那你多半都已成 了孤家寡人了罷。須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稱,高高在上 脫離群眾,在這個早已廢除了帝制的民主時代,你能夠生得下去嗎?

所以,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地位的人,當聽到別人指出你 的什麼過錯時,一定不要惱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學習學習聖 人的涵養,聞過則喜,把它當作一件「幸事」接受下來,有則改 之,無則加勉,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個可怕 的人,一個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提意見的人。



節儉總比奢侈好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

【註釋】   

①孫:同「遜」。②固:固陋,寒傖。

【譯文】

孔子說:「奢侈顯得驕傲,節儉顯得穿滄。與其驕傲,寧可寒傖。」

【讀解】   

當魯中人林放問孔子關於禮儀的問題時,孔子也回答說:「禮 ,與其奢也,寧儉」與這裡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與儉的問題,就通常意義的理解是一個經濟問題,或者更 準確地說,是物質享受的問題。這個問題大而言之受時代風氣影 響,比如說,我們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儉 節約,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到80年代、gO年代,隨着經濟 的發展,商業的繁榮,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場之風也就 滋長起來,以致到了令老一輩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這個問 題則受個體生活原則和世界觀的來制約,一般說來,比較傳統、保 守的人崇尚節儉,比較新潮、激進的人追求奢侈。當然,這是從 主觀方面說,從客觀方面說,則還要受到經濟能力的嚴格制約,對 于一個身無分文的叫化于來說,「奢侈」一詞本身就太過奢侈了, 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也就只好「節儉」了罷。

回到孔子本身的態度來看,他所代表的,顯然是傳統的節儉 的精神。這種精神也許已不合于今天的時代氛圍,因而不被一些 人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所接受。不過,有兩句老話倒可以提供給大 家參考,這就是—-「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抱定儉的態度. 偶爾奢一奢也無不可;而一旦形成了奢的習慣,要儉下來可就難 上加難啊。

從這個意義來說,那還真是節儉總比奢侈好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

【讀解】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 陷于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據說當年林彪很是欣賞孔子這兩句名言,但他自己在歷史上 卻留下了一個「長慼慼」的形象,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們今天來說,物質文明越發達,心理醫生行業越興盛,所 謂現代病、世紀病,是否正是聖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來算去算自己,

不如輕輕鬆松過一生。”

唱得好啊!



泰伯第八

本篇論古聖賢和記載曾子言行的內容較多,涉及到政治、德 行、學問等各方面的問題。全篇原文共 21章,本書選 12章。

棄天下如敝屣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②,民無得③而稱焉。」

【註釋】   

①泰伯:也寫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長子。他的兩 個弟弟依次為仲雍和季歷,季歷的兒子為姬昌。傳說周太土預見到姬昌有聖 德,就想打破長子繼承王位的慣例.把君位通過季歷傳給姬昌。泰伯為實 現父親的意願,他與仲雍一起出走到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自號為勾吳, 立為吳泰伯,成為後來吳國的始祖。周太王死後,季歷繼承王位,後來傳給 姬昌,便是周文王。②三以天下讓:指;泰伯出走一間天下;太王死後不 回來奔喪,以便讓季歷繼承王位二間天下;季歷死後也不回來,以便讓姬昌 繼承王位三讓天下。③無得:同「無能」無法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泰伯,那可以說是具備至高無上的品德了。三次讓 出天下,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的語言來讚美他。」

【讀解】   

「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