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金史 - 122 / 384
歷史類 / 脫脫 / 本書目錄
  

金史

第122頁 / 共384頁。

 大小:

 第122頁

朗讀:

殿庭內仗。以中心東西相向一重,並面北旗幟為中道。左行,自北西向排列。黃麾幡一首,執者三人。碧襕官一,大雉扇二。碧襕官一,中雉扇六,碧襕官一,小雉扇六。碧襕官一,硃團扇六。碧襕官一,睥睨四。碧襕官一,紅大傘一。碧襕官一,紫方傘二。碧襕官一,華蓋一。右行,東向列者,並同。面北,第一行,牙門旗八,共二十四人,分左右。留中道。第二行,監門校尉十二,分左右。第三行,長壽幢一,押旗大將軍一,居中,次東五方龍旗十五,次西五方鳳旗十五。第四行,自內而東,青龍旗五,紅龍旗二十。自內而西,青龍旗五,紅龍旗二十。第五行,同上,又君王萬歲旗一,五人居中。日旗一,五人在左。月旗一,五人在右。第六行,自內而東,天下太平旗、苣紋旗、日月合璧旗、苣紋旗、青龍旗、赤龍旗、河瀆旗、江瀆旗各一,旗五人,排仗通直官一,排仗大將一。未、午、巳、辰、卯、寅旗各一,青天王旗、白天王旗各一。自內而西,祥雲旗、五星連珠旗、祥雲旗、黃龍旗、白龍旗、黑龍旗、淮瀆旗、濟瀆旗各一,旗五人,通直官一,大將一。申、酉、戌、亥、子、醜旗各一、緋天王旗、皁天王旗各一。第七行,自內而東,孔雀旗一,五人。蒼烏旗、兕旗、氂牛旗、騼蜀旗,赤熊旗、白狼旗、金鸚鵡旗、馴犀旗、角端旗、狖鸃旗、騶牙旗、野馬旗、瑞麥旗、甘露旗各一,旗五人。自內而西者同。

外仗。在門外。左邊,西向,自北排列。第一部,第一行,侍御史、大將軍、折衝都尉各一,主帥三。第二行,絳引幡五首十五人,龍頭竿四、弓矢五、揭鼓二、龍頭竿四、儀鍠斧五、龍頭竿四、硃刀盾五、龍頭竿四、綠刀盾五、龍頭竿四、小戟五。第三行,與第一行同。第四行,與第二行同。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以次而南,各為前後四行,其名數與第一部同,惟無絳引幡。右五部,東向排列,色數皆同。左第五行,從北,每大旗一,均用小紅龍旗二間之。角宿旗一,三人,均用二。亢宿旗一,三人,均用二。氐宿旗一,三人,均用二。房宿旗一,三人,均用二。心宿旗一,三人,均用二。尾宿旗一,三人,均用二。箕宿旗一,三人,均用二。鬥宿旗一,三人,均用二。牛宿旗一,三人,均用二。女宿旗一,三人,龍旗並黃排襕旗各一。虛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危宿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室宿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壁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重輪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左攝提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青龍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木星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火星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土星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金星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水星旗一,三人,吏兵並紫排襕旗各一。北嶽旗一,三人,吏兵並龍君旗各一。東嶽旗一,三人,龍君並黃熊旗各一。中嶽旗一,三人,黃熊並赤豹旗各一。西嶽旗一,三人,赤豹併力士旗各一。南嶽旗一,三人,力士並虎君旗各一。硃雀旗一,三人,虎君並天馬旗各一。右第五行,從北。奎旗一,三人。婁旗一,三人。胃旗一,三人。昴旗一,三人。畢旗一,三人,觜旗一,三人。參旗一,三人。井旗一,三人。鬼旗一,三人。皆均用二旗如前。柳宿旗一,三人,紅龍並黃排襕旗各一。星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張宿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翼宿旗一,三人,紫、黃排襕旗二。軫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重輪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右攝提旗一,三人,紫、黃排襕旗二。白虎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東方神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南方神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中央神旗一,三人,紅龍排襕旗二。西方神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北方神旗一,三人,力士並紫排襕旗各一。風伯旗一,三人,力士並虎君旗各一。雨師旗一,三人,虎君並黃熊旗二。雷公旗一,三人,黃熊並赤豹旗二。電母旗一,三人,赤豹並吏兵旗二。北斗旗一,三人,吏兵並龍君旗二。玄武旗一,三人,龍君並。天馬旗二。三人執一旗者重立,二人各執小旗者亦重立。


  

殿門外仗,亦從北,留中道。飛麟旗、駃騠旗、鸞旗、麟旗、馴象旗各二,共十人,從中分列為第一重。鶡鷄旗、貔旗、玉馬旗、三角獸旗、黃鹿旗各二,共十人,次外分列為第二重。其次,第一部都尉三員,第二部至第五部俱二員,為第三重。又其次五部,各刀盾二十,為第四重。又其次五部,各弓矢二十,為第五重。左右同。

黃麾細仗,攝官八十八人,擎執一千三百五人,編排職掌九人。

內仗,中道左一行,自北西向排列。黃麾幡一首,執者三人。大雉扇六、中雉扇六、小雉扇六、硃團扇六、睥睨四、紅大傘一、紫方傘二、華蓋一,凡傘扇之上皆有碧襕官一。右行東向,排次同。面北,第一行,長壽幢一,居中。牙門旗八,共二十四人,分左右。第二行,君王萬歲旗五人,居中。日旗五人,監門校尉五人,在左。月旗五人,監門校尉五人,在右。第三行,五方龍旗十五在左,五方鳳旗十五在右。第四行,紅龍旗三十四,第五行,紅龍旗三十四,皆分左右。第六行,自內而東,太平、苣紋、合壁、苣紋、赤龍、青龍旗各一,旗五人,通直一人,大將一人。未、午、巳、辰、卯、寅旗各一,青天王旗、白天王旗各一。自內而西,祥雲、連珠、祥雲、黃龍。白龍,黑龍旗各一,旗五人,通直一人,大將一人。申、酉、戌、亥、子、醜旗各一,緋天王旗、皁天王旗各一。第七行,自內而東,河瀆、江瀆、兕、赤熊、馴犀、角端、狖鸃、綱子旗各一,旗五人。自內而西,淮瀆、濟瀆、兕、赤熊、馴犀、角端、狖鸃、綱子旗各一,旗五人。

外仗,左邊西向,自北排列,第一行,五部,侍御史、大將軍、折衝都尉各一,主帥各二。第二行,第一部,絳引幡五首,十五人。龍頭竿四、弓矢五、揭鼓二、儀鍠斧五,龍頭竿四、弓矢五、硃刀盾五、綠刀盾五,龍頭竿四、儀鍠斧五、硃刀盾五、綠刀盾五,龍頭竿四、小戟五,龍頭竿四、小戟五。第二部至五部無絳引幡,余色並同,以次相接而南。右五部東向,亦如之。左第三行,從北,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旗各一,旗三人。次重輪、左攝提、青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北、東、中、南、西嶽旗各一,旗三人。次紫排襕四、黃排襕四、紅排襕四、吏兵旗二、天馬旗一。右第三行,從北,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旗各一,旗三人。次重輪、右揶提、白虎旗各一,東、南、中、西、北方神旗各一,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北斗旗各一,旗三人。次紫排襕四、黃排襕四、紅排襕四、吏兵旗二、天馬旗一。


  
行仗。天子非祀享巡幸遠出,則用常行儀衛。弩手二百人,軍使五人,控鶴二百人,首領四人,俱服紅地藏根牡丹錦襖、金鳳花交腳幞頭、涂金銀束帶,控鶴或皁帽碧襖,各執金鍍銀蒜瓣骨朵。長行四百人,拳腳幞頭、紅錦四衤癸襖、涂金束帶,二人紫衫前導,無執物,余執列糸骨朵七十八、瓜八十八,鐙三十四,在控鶴前,金吾仗八十、金花大劍六十俱垂紅絨結子、儀鍠斧五十八,在控鶴後。其常朝、禦殿、郊廟、臨幸,凡步輦出入則有近侍導從,執金鍍銀骨朵者二人,左右扇十人,拂子四人,香盒二人,香球二人,節二人,幢二人,盂一人,唾壺一人,淨巾一人,鐁鑼一人,水罐一人,交椅一人,斧一人,皇帝出閣則分立閣門之外,導引至殿,皇帝升座則降階以俟,入閣然後放仗。

天眷三年,熙宗幸燕,始備法駕,凡用士卒萬四千五十六人,攝官在外。海陵遷都于燕,用黃麾仗萬三百四十八人。天德二年祀廟,用黃麾四千人。世宗即位,凡行幸祀享並用三千人,間亦不滿其數。大定十一年前,祀南郊、朝享太廟及至郊壇,用大駕七千人,此其大較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