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史 中 - 296 / 1087
歷史類 / 脫脫 / 本書目錄
  

宋史 中

第296頁 / 共1087頁。

 大小:

 第296頁

朗讀:

咸平三年,屢上疏言事,召試學士院,遷秘書丞、知閬州。未行,改金州。四年,上疏曰:「夫事有雖小而可以建大功,理有雖近而可以為遠計者,其事有五:一曰置諫官,二曰擇法吏,三日簡格令,四曰省冗員,五曰行公舉。此五者,實經世之要道,致治之坦涂也。」會詔舉賢良方正,翰林學士朱昂以彭年聞,召之,辭以貧乏,請終秩。

景德初,代還,真秘閣。杜鎬、刁衎薦其該博,命直史館兼崇文院檢討。又代潘慎修起居注,賜緋魚。獻《大寶箴》曰:


  

二儀之內,最靈者人。生民之中,至大者君。民既可畏,天亦無親。

所輔者德,所歸者仁。恭己禦下,輝光益新。載籍斯在,謀猷備陳。¤

內綏萬姓,外撫百蠻。治亂所始,言動之間。觀之則易,處之甚難。

由是先哲,喻彼投艱。苟能慮未,乃可防閒。審求逆耳,無惡犯顏。¤

既庶而富,教化乃施。慈儉之政,富庶之基。鰥寡孤獨,人之所悲。

發號施令,宜先及之。黃髮鮐背,心實多知。左右侍從,何尚于茲。¤

瞻言百闢,咸代天工。儻無虛授,可建大中。克彰慎柬,惟藉至公。

知人則哲,聽德則聰。才固難備,道亦少同。葑菲罔舍,杞梓乃充。¤

不扶自直,惟蓬在麻。非揀莫見,惟金在沙。參備顧問,必辨忠邪。

獻替以正,裨益無涯。自匿草澤,亦有國華。訪此髦士,可拒朋家。¤

三章之立,庶民作程。欽哉恤哉,可以措刑。七代之建,奸孽是平。

本仁本義,可以弭兵。是為齊禮,亦曰好生。有教無類,自誠而明。¤

宗廟社稷,饗之以恭。宮室苑囿,誡之在豐。春鬼秋獮,不廢三農。

擊石拊石,用格神宗。使人以悅,乃克成功。治國以政,罔或不從。¤

濟濟多士,用之有光。硜硜小器,謀之弗臧。忠言致益,豈讓膏粱。

六藝為樂,寧後笙簧。任賢勿貳,堯所以昌。改過不吝,湯所以王。¤

六合至廣,萬匯尤多。風俗靡一,嗜欲相摩。如馭朽索,若防決河。

左契斯執,六轡遂和。導之以德,民免嬰羅。不懈于位,俗乃偃戈。¤

先王之訓,罔不咸然。吾君之治,亦取斯焉。小心翼翼,終日乾乾。

三靈降鑒,百祿無愆。由茲率土,永戴先天。巍巍洪業,億萬斯年。¤

頃之,預修《冊府元龜》。三年,遷右正言,充龍圖閣待制,賜金紫。先是,詔諫官御史舉職言事,唯彭年與侍御史賈翱數有章奏,建白彈射,真宗令中書置籍記之。加刑部員外郎。與晁迥同知貢舉,請令有司詳定考試條式。真宗因命彭年與戚綸參定,多革舊制,專務防閒。其所取者,不復揀擇文行,止較一日之藝,雖杜絶請託,然置甲等者,或非宿名之士。

大中祥符中,議建封禪,彭年預詳定儀注,上言辨正包茅之用。禮成,進秩工部郎中,加集賢殿修撰。三年,改兵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兼秘書監,詔就賜食廳編次《太宗禦集》,賜勛上柱國。

嘗因奏對,真宗謂之曰:「儒術汙隆,其應實大,國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則經籍道息,漢盛則學校興行。其後命歷迭改,而風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風寢微。太祖、太宗丕變弊俗,崇尚斯文。朕獲紹先業,謹導聖訓,禮樂交舉,儒術化成,實二後垂裕之所致也。又君之難,由乎聽受;臣之不易,在乎忠直。其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君臣之心皆歸於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達理,先王之成憲,猶指諸掌,孰謂難哉!」彭年曰:「陛下聖言精詣,足使天下知訓,伏願躬演睿思,著之篇翰。」真宗為制《崇儒術》、《為君難為臣不易》二論示之。彭年復請示輔臣,刻石國子監焉。


  
六年,召入翰林,充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同修國史。彭年嘗謁王旦,旦辭不見。翌日,見向敏中。敏中以彭年所上文字示旦,旦瞑目不覽,曰:「是不過興建符瑞,圖進取耳。」真宗奉祀亳州太清宮,丁謂為經度制置使,以彭年副之。又與謂同知禮儀院,禮成,加給事中。時謂懇讓進秩,彭年亦辭之,不許,又為天書同刻玉副使。國史成,遷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參知政事,判禮儀院,充會靈觀使。

天禧大禮,為天書儀衛副使。又為參詳儀制奉寶冊使。正月九日,侍真宗朝天書,將詣太廟,退就中書閣中如廁,眩仆,肩輿還家。遣中使挾醫診療,旦夕存問。進兵部侍郎,表求罷奉,不許。二月,卒,年五十七。真宗親臨,涕泗久之。又睹所居陋弊,嘆息數四。廢朝,贈右仆射,謚曰文僖,錄子佺期大理寺丞,孫彥先太常寺奉禮郎。真宗前後賜彭年御製歌詩凡六篇。彭年妻入謁,出彭年像示之,錫賫甚厚。

彭年性敏給,博聞強記,慕唐四子為文,體制繁靡。貴至通顯,奉養無異貧約。所得奉賜,惟市書籍。大中祥符間,附王欽若、丁謂,朝廷典禮,無不參預。其儀制沿革、刑名之學,皆所詳練,若前世所未有,必推引依據以成就之。故時政大小,日有諮訪,應答該辯,一無凝滯,皆與真宗意諧。

及升內閣,李宗諤、楊億皆在後。宗諤卒,億病退,而彭年專任矣。事務既叢,形神皆耗,遂舉止失措,顛倒冠服,家人有不記其名者。奉詔同編《景德朝陵地裡》、《封禪》、《汾陰》三記,《閣門》、《客省》、《御史台儀制》,又受詔編禦集及宸章,集歷代婦人文集。所著《文集》百卷,《唐紀》四十捲。

論曰:楊礪遭遇龍飛,致位崇顯,自以夢協其兆,而忠言善政,一無可述。惟棄官侍母,不以科名自伐,蓋有取焉。宋湜懿文多識,名動人主,至與李沆同命。雖去沆遠甚,然樂善好施,士類歸之,亦可尚也。王嗣宗治家能睦,為政可稱,所至立徹淫祀,亦人之所難。至于剛復少文,謀害王旦、王曾,與寇準相忤,其餘不足觀也矣。李昌齡累更劇任,遂階大用,黨邪徇貨,遂貽終身之玷,良可丑也。趙安仁言事,切中時弊,及答契丹書,不失祖宗規式,又能以兇器之言折敵,不使矜戰,可謂才辨之臣矣。其孫君錫于元祐反正,論格蔡確、章惇復官之命,庶幾無忝所生。陳彭年以辭藻被遇,上表獻箴,詳練儀制,若可嘉尚。乃附王欽若、丁謂,溺志爵祿,甘為小人之歸,豈不重可嘆也哉!



列傳第四十七

○任中正弟中師周起程琳姜遵范雍孫子奇曾孫坦趙稹任布高若訥孫沔

任中正,字慶之,曹州濟陰人。父載,右拾遺。中正進士及第,為池州推官。歷大理評事、通判邵州,改太府寺丞、通判濮州。以翰林學士錢若水薦,遷秘書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

轉運使陳緯徙陝西,舉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召為秘書丞、江南轉運副使。中正軀幹頎長,帝擇大笏,命內臣取緋衣之長者賜之。至部,歲大稔,民出租賦、平糴皆盈羡。發運使王子輿欲悉調餉京師,中正曰:「東南歲輸五百餘萬,而江南所出過半。今歲有餘,或歲少歉則數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

擢監察御史、兩浙轉運使。民饑,中正不俟詔,發官廩振之。按晉州盛梁獄,論如法。遷殿中侍御史、判三司憑由司。既而有與梁善者,密中之,出為荊湖轉運使。遷左司諫、直史館、知梓州。擢樞密直學士,代張詠知益州。在郡五載,遵詠條教,蜀人便之。知審刑院,出知并州。遷給事中、權知開封府。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