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頁
青社分封,前星啟焰。繁弱綏章,厥光莫揜。
容稱其德,蓄學之驗。芳譽敷華,大圭無玷。
皇子退
玄袞黼裳,垂徽永世。勉勉成德,是在元子。
胙土南賓,厥旨孔懿。充一忠字,作百無愧。
皇帝降坐
愛始於親,聖盡倫兮。元子冠字,邦禮成兮。
天步舒徐,皇心寧兮。家人之吉,億萬春兮。
淳化鄉飲酒三十三章
鹿鳴呦呦,命侶與儔。宴樂嘉賓,既獻且醻。
獻醻有序,休祉無疆。展矣君子,邦家之光。
鹿鳴呦呦,在彼中林。宴樂嘉賓,式昭德音。
德音愔愔,既樂且湛。允矣君子,賓慰我心。
鹿鳴呦呦,在彼高岡。宴樂嘉賓,吹笙鼓簧。
幣帛戔戔,禮儀蹡々。樂只君子,利用賓王。
鹿鳴相呼,聚澤之蒲。我樂嘉賓,鼓瑟吹竽。
我命旨酒,以燕以娛。何以贈之?玄纁粲如。
鹿鳴相邀,聚場之苗。我美嘉賓,令名孔昭。
我命旨酒,以歌以謡。何以置之?大君之朝。
鹿鳴相應,聚山之荊。我燕嘉賓,鼓簧吹笙。
我命旨酒,以逢以迎。何以薦之?揚于王庭。
右《鹿鳴》六章,章八句。
瞻彼南陔,時物嘉良。有泉清泚,有蘭馨香。
晨飲是汲,夕膳是嘗。慈顏未悅,我心靡遑。
嬉嬉南陔,眷眷慈顏。和氣怡色,奉甘與鮮。
事親是宜,事君是思。虔勖忠孝,邦家之基。
右《南陔》二章,章八句。
洋洋嘉魚,佇以美罛。君子有道,嘉寶式燕以娛。
洋洋嘉魚,佇以芳罟。君子有德,嘉賓式歌且舞。
我有宮沼,龜龍擾之。君子有禮,嘉賓式貴表之。
我有宮藪,麟鳳來思。君子有樂,嘉賓式慰勤思。
相彼嘉魚,爰縱之壑。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樂。
相彼嘉魚,在漢之粱。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康。
森森喬木,美蔓榮之。我有旨酒,嘉賓式燕宜之。
喈喈黃鳥,載飛載止。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且喜。
右《嘉魚》八章,章四句。
崇丘峨峨,動植斯屬。高既自遂,大亦自足。
和風斯扇,膏雨斯沐。我仁如天,以亭以育。
崇丘巍巍,動植其依。高大之性,各極爾宜。
王道坦坦,皇猷熙熙。仁壽之域,烝民允躋。
右《崇丘》二章,章八句。
關雎于飛,洲渚之湄。自家刑國,樂且有儀。
鬱鬱芳蘭,幽人擷之。溫溫恭人,哲後求之。
求之無斁,寤寐所屬。罄爾一心,受天百祿。
鬱鬱芳蘭,雨露滋之。溫溫恭人,圭組縻之。
鬱鬱芒蘭,佩服珍之。溫溫恭人,福履綏之。
關雎蹌蹌,集水之央。好求賢輔,同揚德光。
蘋蘩芳滋,同誰掇之。願言賢德,靡日不思。
偶其賢德,輔成已職。永配玉音,服之無斁。
潔其粢盛,中心匪寧。薦于宗廟,助君德馨。
賢淑來思,人之表儀。風化天下,何樂如之!
右《關雎》十章,章四句。
彼鵲成巢,爾類攸處。之子有歸,瓊瑤是祖。
彼鵲成巢,爾類攸匹。之子有行,錦繡是飾。
彼鵲成巢,爾類攸共。之子有從,蘭蓀是奉。
伊鵲成巢,珍禽戾止。婉彼佳人,配于君子。
伊鵲營巢,珍禽攸處。內助賢侯,弼于明主。
伊鵲營巢,珍禽輯睦。均養嘉雛,致于蕃育。
右《鵲巢》六章,章四句。
大觀聞喜宴六首
狀元以下入門,《正安》
多士濟濟,于彼西雍。欽肅威儀,亦有斯容。
烝然來思,自西自東。天畀爾祿,惟王其崇。
初舉酒,《賓興賢能》
明明天子,率由舊章。思樂泮水,光于四方。
薄采其芹,用賓于王。我有好爵,置彼周行。
再酌,《于樂闢雍》
樂只君子,式燕又思。服其命服,攝以威儀。
鐘鼓既設,一朝醻之。德音是茂,邦家之基。
三酌,《樂育英才》
聖謨洋洋,綱紀四方。烝我髦士,觀國之光。
遐不作人,而邦其昌。以燕天子,萬壽無疆。
四酌,《樂且有儀》
我求懿德,烝然來思。籩豆靜嘉,式燕綏之。
溫溫其恭,莫不令儀。追琢其章,髦士攸宜。
五酌,《正安》
思皇多士,揚于王庭。鐘鼓樂之,肅邕和鳴。
威儀抑抑,既安且寧。天子萬壽,永觀厥成。
政和鹿鳴宴五首
初酌酒,《正安》
思樂泮水,承流闢雍。思皇多士,賁然來從。
邕邕濟濟,四方攸同。登于天府,維王是崇。
再酌,《樂育人才》
鐘鼓皇皇,磬筦鏘鏘。登降維時,利用賓王。
髦士攸宜,邦家之光。媚于天子,事舉言揚。
三酌,《賢賢好德》
鳴鹿呦呦,載弁俅俅。烝然來思,旨酒思柔。
之子言邁,泮渙爾游。于彼西雍,對揚王休。
四酌,《烝我髦士》
首善京師,灼于四方。烝我髦士,金玉其相。
飲酒樂曲,吹笙鼓簧。勉戒徒禦,觀國之光。
五酌,《利用賓王》
遐不作人,天下喜樂。何以況之?鳶飛魚躍。
既勸之駕,獻酬交錯。利用賓王,縻以好爵。
志第九十三樂十五(鼓吹上)
鼓吹者,軍樂也。昔黃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凱歌,以建威武、揚德風、厲士諷敵。其曲有《靈夔競》、《雕鶚爭》、《石墜崖》、《壯士怒》之名,《周官》所謂「師有功則凱歌」者也。漢有《朱鷺》等十八曲,短簫鐃歌序戰伐之事,黃門鼓吹為享宴所用,又有騎吹二曲。說者謂列于殿庭者為鼓吹,從行者為騎吹。魏、晉而下,莫不沿尚,始有鼓吹之名。江左太常有鼓吹之樂,梁用十二曲,陳二十四曲,後周亦十五曲。唐制,大駕、法駕、小駕及一品而下皆有焉。
宋初因之,車駕前後部用金鉦、節鼓、鼓、大鼓、小鼓、鐃鼓、羽葆鼓、中鳴、大橫吹、小橫吹、觱慄、桃皮觱慄、簫、笳、笛,歌《導引》一曲。又皇太子及一品至三品,皆有本品鼓吹。凡大駕用一千五百三十人為五引,司徒六十四人,開封牧、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書各二十三人。法駕三分減一,用七百六十一人為引,開封牧、御史大夫各一十六人。小駕用八百一十六人。太常鼓吹署樂工數少,每大禮,皆取之於諸軍。一品已下喪葬則給之,亦取于諸軍。又大禮,車駕宿齋所止,夜設警場,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奏嚴用金鉦、大角、大鼓,樂用大小橫吹、觱慄、簫、笳、笛,角手取于近畿諸州,樂工亦取于軍中,或追府縣樂工備數。歌《六州》、《十二時》,每更三奏之。大中祥符六年,以其煩擾,詔罷追集,悉以禁兵充,常隷太常閲集。七年,親享太廟,登歌始作,聞廟外奏嚴,遂詔:行禮之次,權罷嚴警;禮畢,仍復故。
凡祀前一日,上禦青城門觀奏嚴。若車駕巡幸,則夜奏於行宮前,人數減于大禮,凡用八百八十人。真宗崇奉聖祖,亦設儀衛,別作導引曲,今附之。
《兩朝志》云:「大駕千七百九十三人,法駕千三百五人,小駕千三十四人,人數多於前。
鑾駕九百二十五人。迎奉祖宗禦容或神主祔廟,用小鑾駕三百二十五人,上宗廟謚冊二百人,其曲即隨時更制。」
自天聖已來,帝郊祀、躬耕籍田,皇太后恭謝宗廟,悉用正宮《降仙台》、《導引》、《六州》、《十二時》,凡四曲。景祐二年,郊祀減《導引》第二曲,增《奉禋歌》。初,李照等撰警嚴曲,請以《振容》為名,帝以其義無取,故更曰《奉禋》。其後袷享太廟亦用之。大享明堂用黃鐘宮,增《合宮歌》。凡山陵導引靈駕,章獻、章懿皇后用正平調,仁宗用黃鐘羽,增《昭陵歌》。神主還宮,用大石調,增《虞神歌》。凡迎奉祖宗禦容赴宮觀、寺院並神主祔廟,悉用正宮,惟仁宗禦容赴景靈宮改用道調,皆止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