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三年八月,江東郡縣螟螣。淮、浙諸路多言青蟲食谷穗。六年秋,浙西、江東螟為害。九年秋,吉、贛州、臨江、南安軍螟。
淳熙二年秋,浙、江、淮郡縣螟。四年秋,昭州螟。五年,昭州薦有螟螣。七年秋,永州螟。八年秋,江州螟。十二年八月,平江府有蟲聚于禾穗,油灑之即墮,一夕,大雨盡滌之。十四年秋,江州、興國軍螟。十六年秋,溫州螟。
慶元三年秋,浙東蕭山、山陰縣、婺州,浙西富陽、鹽官、淳安、永興縣、嘉興府皆螟。四年秋,鉛山縣蟲食谷,無遺穗。
嘉定十四年,明、台、溫、婺、衢蟊螣為災。十五年秋,贛州螟。十六年:永、道州螟。
紹定三年,福州螟。
端平元年五月,當涂縣螟。
淳祐二年五月,兩淮螟。
景定三年八月,浙東、西螟。
乾德三年,眉州民王進牛生二犢。四年,南充縣民馬全信及相如縣民彭秀等家牛生二犢。
開寶二年,九隴縣民王達牛生二犢。
太平興國三年,流溪縣民白延進牛生二犢。五年,溫江縣民趙進牛生二犢。六年,廣都縣趙全牛生二犢。七年,什邡縣民王信、華陽縣民袁武等牛生二犢。八年,彭州民彭延、閬州民陳則、安樂縣民王公泰牛生二犢。九年七月,知乾州衛升獻三角牛。
雍熙三年,果州民李昭牛生二犢。四年郪縣民鮮于志鮮于皋、眉山縣海羅參、仁壽縣民陰饒、成都縣民李本、成紀縣民王和敏牛生二犢。
端拱元年,眉州民陳希簡、晉原縣民張昭鬱、魏城縣民鮮于郜、羅江縣民袁族、河陽縣民李美、曲水縣民曾虔、梓潼縣民文光懿、永泰縣民羅德、綿竹縣民陳洪牛生二犢。
淳化元年,綿竹縣民李昌遠薄逸、閬州民和中、忠州民民王欽、眉州王圖、九隴縣民楊皋、玄武縣民羊邁達牛生二犢。二年,永川縣民梁行良、仁壽縣民梁
犎食I俊H輳啥幾衽砥肭洹⒑檠畔孛癯倘謾⒂啦孛裉鎿選橢菝穸盼膩丁⒙較孛癜茲蚺I俊K哪輳啥幾袢嗡場⑶孛裾潘擠健⑴砩較孛窶畛性杜I俊?/font>
至道二年,新都縣民蹇成美牛生二犢。潁陽縣民馮延密牛生二犢,其二額有白。三年,新津縣民文承富、赤水縣民蘇福、廣安軍吏胥仁迪牛生二犢。
咸平元年,眉山縣民向瓊玖陳元寶、丹稜縣民劉承鶚、通泉縣民王居中、曲水縣民楊漢成楊景歡王師讓、眉山縣民陳彥宥牛生三犢。二年,蒙陽縣民杜摯、九隴縣民楊太、眉山縣民蘇仁義、洪雅縣吏陸文贊牛生二犢。三年,敘浦縣民戴昌藴牛生二犢。四年,流溪縣民何承添、晉原縣民頗全、永昌縣民曾嗣、犀浦縣民何福、彰明縣民王巳牛生二犢。六年,渠江縣民王德進、魏城民蒲諫王信、石照縣民仲漢宗、大足縣民劉武牛生二犢。
景德元年,魏城縣民閻明、彭州濛陽縣民郭琮牛生二犢。二年,三泉縣民李景順、東海縣民時祐、小溪縣民劉可、赤水縣民羅永並牛生二犢。三年,長江縣民于承琛牛生二犢。四年,相如縣民楊漢暉、邛州安仁縣民羅瑩、九隴縣民白彥成、渠江縣民王繼豐家及順安軍屯田務牛生二犢。
大中祥符元年,龔丘縣民李起牛生四犢,判州王欽若圖以獻。二年,立山縣民盧仁依、銅山縣民勾熙正、什邡縣民杜族、南康縣陳邦並牛生二犢。三年,犍為縣民陳知進牛生二犢。四年,東關縣民陳知進牛生二犢。五年,富順監些井場官楊守忠、曲水縣民向平、蓬溪縣民蹇知密牛生二犢。六年,廣安軍依政縣民李福、貴溪縣民徐志元牛生二犢。七年,雙流縣民姚彥信、涪城縣民張禮、嘉州龍游縣民張正、夾江縣民郭升、天水縣民王吉牛生二犢。八年,仁壽縣民何志、通泉縣民罷永泰、成都縣民張進、華陽縣民楊承珂牛生二犢。九年,平定軍平定縣民范訓、臨邛縣民楊暉牛生二犢。
天禧元年,開江縣民冉津及澧州石門縣層山院牛生二犢。二年,臨邛縣民王道進、臨溪縣民王勝、西縣民韓光緒牛生二犢。四年,貴溪縣民葉政牛生二犢。五年,巴西縣民向知道牛生二犢。
自天聖迄治平,牛生二犢者三十二,生三犢者一。
自熙寧二年距元豐八年,郡國言民家牛生二犢者三十有五,生三角者一。
元祐元年距元符三年,郡國言民家牛生二犢者十有五。
大觀元年,閬州、達州言牛生二犢。四年三月,帝謂起居舍人宇文粹中曰:「牛產二犢,亦載之起居注中,豈若野蠶成繭之類,民賴其利,乃為瑞邪?」自是史官不復盡書。
政和五年七月,安武軍言,郡縣民范濟家牛生麒麟。
重和元年三月,陝州言牛生麒麟。
宣和二年十月,尚書省言,歙州歙縣民鮑珙家牛生麒麟。三年五月,梁縣民邢喜家牛生麒麟。
紹興元年,紹興府有牛戴刃突入城市,觸馬,裂腹出腸。時衛卒多犯禁屠牛,牛受刃而逸,近牛禍也。十六年,靜江府城北二十里,有奔犢以角觸人于壁,腸胃出,牛狂走,兩日不可執,卒以射死。十八年五月,依政縣牛生二犢。二十一年七月,遂寧府牛生二犢者三。二十五年八月,漢中牛生二犢。
淳熙十二年,仁和縣良渚有牛生二首,七日而死。餘杭縣有犢二首。十六年三月,池州池口鎮軍屯牛狂走,觸人死。
慶元三年,樂平縣田家牛生犢如馬,一角,鱗身肉尾,農以不祥殺之,或惜其為麟;同縣萬山牛生犢,人首。
淳化三年正月乙卯,京師雨土,占曰:「小人叛。」自後李順盜據益州。
景德元年七月辛亥,黃氣出壁,長五尺餘,占曰:「兵出。」二年正月丙寅,黃白氣環之。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癸亥朔,黃氣出於艮,占曰:「主五穀熟。」二年九月戊午,黃氣如柱起東南方,長五丈許。
天禧五年,襄州鳳林鎮道側地湧起,高三尺,闊八尺,知州夏辣以聞。
明道元年十月庚子夜,黃白氣五,貫紫微垣。
景祐元年八月壬戌夜,有黃白氣如彗,長七尺餘,出張、翼之上,凡三十有三日不見。
治平元年三月壬戌,雨土。十二月己亥,雨黃土。
熙寧五年十二月癸未、七年三月戊午,並雨黃土。八年五月丁丑,雨黃土兼細毛。
元豐二年十一月丁亥、五年三月乙巳、六年四月辛未,雨土。
元祐七年正月戊午,天雨塵土,主民勞苦。
宣和元年三月庚午,雨土著衣,主不肖者食祿。
紹興十一年三月庚申,涇州雨黃沙。十八年十一月壬辰,肆赦,天有雲赤黃,近黃祥也,太史附秦檜旨奏瑞。
乾道四年三月己丑,雨土若塵。
淳熙四年二月戊戌,雨土,五年二月壬午、甲申、四月丁丑、六年十一月乙丑、十一年正月辛卯、甲寅、十三年正月壬寅,亦如之。十五年九月庚子,南方有赤黃氣。
紹熙四年十月甲寅,雨土,五年四月癸卯亦如之。十月乙未,天有赤黃色,占曰:「是為天變。」色先赤後黃,近黃赤祥也。十一月辛亥,雨土。
慶元元年二月己卯、十一月己丑,天雨塵土。三年正月丙子、四月丙午、十二月甲申,天雨塵土。六年正月己巳、閏月丁未、十月己丑,雨土。九月辛丑、十一月辛卯,天雨塵土。
嘉泰元年六月己卯、九月己未、十二月辛丑,天雨塵土。
嘉定三年正月丙午,天雨塵土。八年二月己未、五月辛未,天雨塵土。九年十二月癸巳,天雨土。十年二月癸巳,雨土。十二年二月癸巳,天雨塵土。十三年三月辛卯,天雨塵土。十六年二月戊子,天雨塵土。
紹定三年三月丁酉,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