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292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舊唐書 上

第292頁 / 共455頁。

 大小:

 第292頁

朗讀:

行唐 漢南行唐縣,屬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縣,屬常山郡。武德五年,省滋陽縣併入。長壽二年,改為章武。神龍元年,復為行唐。

井陘 漢縣,屬常山郡。義寧元年,置井陘郡,並葦澤縣。武德元年,改為井州。四年,又以廢岳州之房山、蒲吾二縣,恆州之鹿泉來屬。五年,又以恆州之靈壽來屬。貞觀元年,廢蒲吾、葦澤二縣入井陘。十七年,廢井州,以井陘等三縣屬恆州。


  

獲鹿 漢石邑縣地。隋置鹿泉縣,屬井州。貞觀十七年,來屬。至德元年,改為獲鹿。

平山 漢蒲吾縣,屬常山郡。隋改為房山縣。義寧元年,置房山郡。武德元年,置岳州,領房山一縣。四年,廢岳州,房山屬恆州。至德元年,改為平山縣,仍以恆州為平山郡。

鼓城 漢臨平、下曲陽兩縣之地,屬鉅鹿郡。隋分禋城于下曲陽故城東五里置昔陽縣,尋改為鼓城。武德四年,屬廉州。州廢,屬定州。大曆三年,割屬恆州。

欒城 漢關縣,屬常山郡。後魏于關縣古城置欒城縣,屬趙州。大曆三年,割屬恆州。

冀州上 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為冀州,領信都、衡水、武邑、棗強、南宮、堂陽、下博、武強八縣。六年,置總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貝、深、宗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強二縣屬深州。十七年,以廢深州之下博、武強、鹿城,廢觀州之阜城來屬。龍朔二年,改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複舊。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強、鹿城三縣屬深州。開元二年,復以下博、武強還冀州。天寶元年,改為信都。乾元元年,復為冀州。舊領縣六: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戶一萬六千二十三,口七萬二千七百三十三。天寶領縣九,戶一十萬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萬五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七十八里,至東都一千一百里。

信都 漢信都國城,今州所治也。後漢改為樂成國,又改安平國。魏、晉後為冀州所治

南宮 漢縣,屬信都國,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宗州。貞觀元年,屬冀州

堂陽 漢縣,屬鉅鹿郡。隋舊屬冀州

棗強 漢縣,屬清河郡。隋舊也

武邑 漢縣,屬信都國。隋舊。武德四年,分置昌亭縣。貞觀初省

衡水 古無此名,隋開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衡水縣,特築此城

阜城 漢縣,屬渤海郡。隋屬冀州。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今城隋築

蓚 漢縣,屬渤海郡。隋舊隷觀州。州廢,屬德州。故城在今縣南十里。貞觀元年,分置觀津縣,尋省。永泰後,屬冀州。

深州 武德四年,平竇建德,于河間郡之饒陽縣置深州,領安平、饒陽、蕪蔞三縣。初治安平,其年,移治饒陽。貞觀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強、下博來屬。省蕪蔞縣。十七年,廢深州,以饒陽屬瀛州,安平屬定州,鹿城、下博、武強屬冀州。先天二年,復割饒陽、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陸澤縣。天寶元年,改深州為饒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深州。舊領縣五,戶二萬一百五十六,口八萬七千。天寶,縣四,戶萬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在京師東北二千一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陸澤、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置陸澤縣于古鄡城。鄡,漢縣,屬鉅鹿郡

饒陽 漢縣,屬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蕪蔞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割屬瀛州。先天二年,遷深州。武德初,為深州所治

束鹿 漢安定侯國,今縣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齊為安定縣,隋改為鹿城。唐至德元年,改為束鹿

下博 漢縣,屬信都國。隋舊。武德四年,屬冀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十七年,屬冀州。先天二年,還深州

安平 漢縣,屬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縣屬。十七年,州廢,屬定州。先天二年,來屬

武強 漢武隧縣,屬河間國。晉改為武強。武德四年,屬冀州。貞觀元年,屬深州


  

博野 漢蠡吾縣,屬涿郡。後漢分置博陵縣,後魏改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州,領博野、清苑,割定州之義豐三縣。八年,州廢,三縣各還本屬。九年,復立蠡州,領博野、清苑二縣。貞觀元年,廢蠡州,博野、清苑屬瀛州。永泰中,屬深州

樂壽 漢樂成縣,屬河間國。城在今縣東南十六里。後魏移縣東北,近古樂壽亭,因改為樂壽。隋屬河間郡。永泰中,割屬深州。

滄州上 漢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為滄州,領清池、饒安、無棣三縣,治清池。其年,移治饒安。四年,平竇建德,分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鹽州。六年,以觀州胡蘇縣來屬,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厭次、陽信、樂陵四縣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縣,並來屬。又以滴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觀州,仍移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入陽信。八年,復置無棣縣。十七年,以廢觀州之弓高、東光、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寶元年,改為景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滄州。舊領縣十,戶二萬五十二,口九萬五千七百九十六。天寶領縣十一,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五。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一十八里,去東都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清池 漢浮陽縣,渤海郡所治。隋改為清池縣,治郭下。武德四年,屬景州。五年,改屬東鹽州。貞觀元年,改屬滄州

鹽山 漢高城,古縣在南。隋改為鹽山。武德四年,置東鹽州,領縣一。五年,又割景州之清池來屬,仍置浮水縣。貞觀元年,省東鹽州及浮水縣,以清池屬滄州

南皮 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景州。貞觀元年,改屬滄州。

長蘆 漢參鄠縣,屬渤海郡。後周改為長蘆。武德四年,割滄州之清池、南皮二縣,瀛州之魯城、平舒、長蘆三縣,于此置景州。其年,陷劉黑闥。五年,賊平,置景州總管府,管滄、瀛、東鹽、景四州。又分清池縣屬東鹽州。貞觀元年,廢景州,以平舒屬瀛州,南皮、魯城、長蘆三縣屬滄州。舊治永濟河西,開元十六年,移于今治。

樂陵 漢舊縣,屬平原郡。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棣州。六年,省棣州,以縣屬滄州。

饒安 漢千童縣,屬渤海郡。後漢改為饒安,隋因之。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治胡蘇。貞觀十二年,移縣治故浮水城。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