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188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舊唐書 上

第188頁 / 共455頁。

 大小:

 第188頁

朗讀:

舊禮,侍中跪取匜沃盥,非禮也。夫盥手洗爵,人君將致潔而尊神,故能使小臣為之。今侍中,大臣也,而沃盥於人君;太祝,小臣也,乃詔祝于天神。是接天神以小臣,奉人君以大臣,故非禮。按《周禮·大宗伯》曰:「鬱人,下士二人,贊裸事。」則沃盥此職也。漢承秦制,無鬱人之職,故使近臣為之。魏、晉至今,因而不改。然則漢禮,侍中行之則可矣,今以侍中為之,則非也。漢侍中,其始也微。高帝時籍孺為之,惠帝時閎孺為之,留侯子闢強年十五為之。至後漢,樓堅以議郎拜侍中,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少府卿之屬也。少府卿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侍中與少府丞班同。魏代蘇則為之。舊侍中親省起居,故謂之「執獸子。」吉茂見謂之曰,「仕進不止執獸子」,是言其為褻臣也。今侍中,名則古官,人非昔任,掌同燮理,寄實鹽梅,非復漢、魏「執獸子」之班,異乎《周禮》鬱人之職。行舟不息,墜劍方遙,驗刻而求,可謂謬矣。

夫祝以傳命,通主人之意以薦于神明,非賤職也。故兩君相見,則卿為上儐。況天人之際,其肅恭之禮,以兩君為喻,不亦大乎!今太祝,下士也,非所以重命而尊神之義也。然則周、漢太祝,是禮矣。何者?按《周禮·大宗伯》曰:「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辭。」大宗伯為上卿,今禮部尚書、太常卿比也;小宗伯中大夫,今侍郎、少卿比也;太祝下大夫,今郎中、太常丞比也;上士四人,今員外郎、太常博士之比也。故可以處天人之際,致尊極之辭矣。又漢太祝令,秩六百石,與太常博士同班。梁太祝令,與南台御史同班。今太祝下士之卑,而居下大夫之職,斯又刻舟之論,不異於前矣。


  

又曰:

舊禮,謁者引太尉升壇亞獻,非禮也。謁者已賤,升壇已重,是微者用之於古,而大體實變之於今也。按《漢官儀》:“尚書御史台官屬有謁者仆射一人,秩六百石,銅印青綬;謁者三十五人,以郎中歲稱給事,未滿歲稱灌謁者。又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光祿勛官屬有郎中、員外,秩比二千石;有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古之謁者,秩異等,今謁者班微,以之從事,可謂疏矣。

又曰:

舊禮,尚書令奉玉牒,今無其官,請以中書令從事。按漢武帝時,張安世為尚書令,游宴後宮,以宦者一人出入帝命,改為中書謁者令。至成帝,罷宦者,用士人。魏黃初改秘書,置中書監令。舊尚書並掌制誥,既置中書官,而制誥樞密皆掌焉。則自魏以來,中書是漢朝尚書之職。今尚書令奉玉牒,是用漢禮,其官既闕,故可以中書令主之。

議奏,玄宗令張說、徐堅召敬本與之對議詳定,說等奏曰:「敬本所議,其中四條,先已改定。有不同者,望臨時量事改攝。」制從之。


  
十三年十一月丙戌,至泰山,去山趾五里,西去社首山三里。丁亥,玄宗服袞冕於行宮,致齋于供帳前殿。己丑,日南至,大備法駕,至山下。玄宗禦馬而登,侍臣從。先是玄宗以靈山清潔,不欲多人上,欲初獻於山上壇行事,亞獻、終獻於山下壇行事。因召禮官學士賀知章等入講儀注,因問之,知章等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時帝,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陛下享君位於山上,群臣祀臣位於山下,誠足以垂範來葉,為變禮之大者也。禮成於三,初獻、亞、終,合于一處。」玄宗曰:「朕正欲如是,故問卿耳。」於是敕三獻於山上行事,其五方帝及諸神座于山下壇行事。玄宗因問:「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故秘之?」知章對曰:「玉牒本是通於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思神仙,其事微密,是故莫知之。」玄宗曰:「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秘請。宜將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其辭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足。上帝眷祐,錫臣忠武。底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庚寅,祀昊天上帝于山上封台之前壇,高祖神堯皇帝配享焉。邠王守禮亞獻,寧王憲終獻。皇帝飲福酒。癸巳,中書令張說進稱:「天賜皇帝太一神策,周而複始,永綏兆人。」帝拜稽首。山上作圓台四階,謂之封壇。台上有方石再累,謂之石感玉牒、玉策,刻玉填金為字,各盛以玉匱,束以金繩,封以金泥,皇帝以受命寶印之。納二玉匱于感中,金泥鹼際,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壇東南為燎壇,積柴其上。皇帝就望燎位,火發,群臣稱萬歲,傳呼下山下,聲動天地。山下壇祀,群臣行事已畢,皇帝未離位,命中書門下曰:「朕以薄德,恭膺大寶。今封祀初建,雲物休祐,皆是卿等輔弼之力。君臣相保,勉副天心,長如今日,不敢矜怠。」中書令張說跪言:「聖心誠懇,宿齋山上。昨夜則息風收雨,今朝則天清日暖,復有祥風助樂,卿雲引燎,靈跡盛事,千古未聞。陛下又思慎終如初。長福萬姓,天下幸甚。」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