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史 - 264 / 521
歷史類 / 李延壽 / 本書目錄
  

北史

第264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264頁

朗讀:

宋將蕭斌、王玄謨寇磝碻。時融始死,玄謨強引靈慶為軍主。將攻城,攻車為城內所燒,靈慶懼軍法,詐雲傷重,令左右輿還營,遂與壯士數十騎遁還。斌、玄謨命追之。左右諫曰:「靈慶兄弟並有雄才,兼其部曲多是壯勇,如彭超、屍生之徒,皆一當數十人,援不虛發,不可逼也。」玄謨乃止。靈慶至家,遂與二弟匿山澤間。時靈慶從叔乾愛為斌法曹參軍,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密令壯健者隨之。而乾愛不知斌之慾圖靈慶。既至,斌所遣壯士執靈慶殺之。靈慶將死,與母崔氏訣,言:「法曹殺人,不可忘也。」

靈根、靈越奔河北。靈越至京師,因說齊人慕化,青州可平。文成大悅,拜靈越青州刺史、貝丘子,鎮羊蘭城;靈根為臨齊副將,鎮明潛壘。靈越北入之後,母崔氏遇赦免。宋恐靈越在邊擾三齊,乃以靈越叔父琰為冀州中從事,乾愛為樂陵太守。樂陵與羊蘭隔河相對,命琰遣其門生與靈越婢詐為夫婦,投化以招之。靈越與母分離思積,遂與靈根南走。靈越與羊蘭奮兵相擊,乾愛出,遣船迎之,得免。靈根差期,不得俱渡,臨齊人知,剉斬殺之。乾愛出郡迎靈越,問靈根愆期狀,靈越殊不應答。乾愛不以為惡,敕左右出匣中烏皮袴褶,令靈越代所常服。靈越言「不須」。乾愛云:「汝可着體上衣服見垣公也?」時垣護之為刺史。靈越奮聲言:「垣公!垣公!着此當見南方國主,豈垣公也!」竟不肯着。及至丹陽,宋孝武見而禮之,拜袞州司馬,而乾愛亦遷青、冀司馬,帶魏郡。後二人俱還建鄴。靈越意恆欲為兄復仇,而乾愛初不疑防。知乾愛嗜鷄肉葵菜食,乃為作之,下以毒藥,乾愛飯還而卒。後數年,靈越為太原太守,戍升城。後舉兵同孝武子子勛,子勛以靈越為前軍將軍。子勛敗,靈越軍眾散亡,為明帝將王廣之軍人所擒,厲聲曰:「我傅靈越也,汝得賊何不即殺!」廣之生送詣宋輔國司馬劉勔,勔躬自慰勞。靈越曰:「人生歸於死,實無面求活。」勔壯其意,送詣建康。宋明帝欲加原宥,靈越辭對如一,乃殺之。


  

豎眼即靈越子也,沉毅壯烈,少有父風。入魏,鎮南王肅見而異之,且奇其父節,傾身禮敬,表為參軍。以軍功累遷益州刺史。高肇伐蜀,假豎眼征虜將軍、持節,領步兵三萬,先討巴北,所至克捷。豎眼性既清素,不營產業,衣食之外,俸祿粟帛皆以饗賜夷首,振恤士卒。撫蜀人以恩信為本,保境安人,不以小利侵竊。有掠蜀人入境者,皆移送還本。檢勒部下,守宰肅然。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為魏人矣。宣武甚嘉之。

明帝初,屢請解州,乃以元法僧代之,益州人追隨戀泣者數百里。梁將趙祖悅逼壽春,鎮南將軍崔亮討之,以豎眼為持節、鎮南軍司。

法僧既至,大失人和。梁遣其衡州刺史張齊因人心怨入寇,進圍州城。朝廷以西南為憂,乃驛征豎眼于淮南,以為益州刺史。尋加散騎常侍、西征都督,率步騎三千以討齊。給銅印千餘,須有假職者,聽六品已下板之。豎眼既出梁州,梁軍所在拒塞,豎眼三日中轉戰二百餘里,甲不去身,頻致九捷。蜀人聞豎眼復為刺史,人人喜悅,迎于路者日有百數。豎眼至州,白水已東,人皆寧業。張齊仍阻白水屯,寇葭萌。豎眼分遣諸將水陸討之,大破其軍。齊被重創,奔而退,小劍大劍賊亦捐城西走,益州平。靈太后璽書慰勞,賜驊騮馬一匹,寶劍一口。

後轉岐州刺史,仍轉梁州刺史。梁州人既得豎眼為牧,人咸自賀。而豎眼至州遇患,不堪綜理。其子敬紹嶮暴不仁,聚貨耽色,甚為人害,遠近怨望。尋假鎮南將軍,都督梁、西益、巴三州諸軍事。梁遣其北梁州長史錫休儒等十軍率眾三萬人寇直城,豎眼遣敬紹總眾赴擊,大破之。敬紹頗覽書傳,微有膽力,而奢淫倜儻,輕為殘害,又見天下多事,陰懷異圖,欲杜絶四方,擅據南鄭。令其妾兄唐崑崙扇攪于外,聚眾圍城,敬紹謀為內應。賊圍既合,事泄,在城兵執敬紹;白豎眼而殺之。豎眼恚,發疾卒。永安中,贈吏部尚書、齊州刺史。孝武帝初,贈司空公、相州刺史。

長子敬和,次敬仲,並好酒薄行,傾側勢家。敬和,孝莊時以其父有遺惠于益州,復為益州刺史。至州,聚斂無已,好酒嗜色,遠近失望。仍為梁將樊文熾攻圍,城降,送於江南。後以齊神武威德日廣,令敬和還北,以申和通之意。除北徐州刺史,復以耽酒為土賊掩襲,棄城走。遂廢棄,卒於家。

張烈,字徽之,清河東武城人也,孝文帝賜名曰烈,仍以本名為字焉。高祖悕,為慕容俊尚書右仆射。曾祖恂,散騎常侍,隨慕容德南度,因居齊郡之臨淄縣。

烈少孤貧,涉獵經史,有氣概,時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與烈並有令譽,時人號「三徽」。孝文時,入官代都,歷侍禦、主文中散。遷洛,為太子步兵校尉。

齊將陳顯達謀將入寇,時順陽太守王青石,世官江南,荊州刺史、廣陽王嘉慮其有異,表請代之。詔侍臣各舉所知,互有申薦者。帝曰:「太子步兵張烈,每論軍國事,時有會人意處,朕欲用之如何?」彭城王勰稱讚之,遂除順陽太守。烈到郡二日,便為齊將崔慧景攻,圍之七十餘日,烈撫厲將士,甚得軍人之和。會車駕南討,慧景遁走。帝親勞之曰:「卿果能不負所寄。」烈謝曰:「不遇鑾輿親駕,臣不免困于犬羊。自是陛上不負臣,非臣能不負陛下。」帝善其對。

宣武即位,追錄先勛,封清河縣子。尋以母老歸養,積十餘年。頻遇凶儉,烈為粥以食饑人,蒙濟者甚眾,鄉黨以此稱之。

明帝即位,為司空長史。先是元叉父江陽王繼曾為青州刺史,及叉當權,烈託故義之懷,遂相諂附。歷給事黃門侍郎、光祿大夫。靈太后反政,以叉黨出為青州刺史。時議者以烈家產畜殖,家僮甚多,慮其有異,恐不宜出為本州,改瀛州刺史。為政清靜,吏人安之。後因辭老還鄉,兄弟同居怡然,為親類所慕。卒於家。

 烈先為家誡千餘言,並自敘志行及所歷之官。臨終,敕子侄不聽求贈,但勒家誡立碣而已。其子質奉行焉。


  
質博學有才藝,位諫議大夫。

烈弟僧皓,字山容,歷涉群書,工于談說,有名于當世。以諫議大夫、國子博士、散騎侍郎徵,並不起,世號徵君焉。好營產業,孜孜不已,藏鏹巨萬,他資稱是。兄弟自供儉約,車馬瘦弊,身服布裳,而婢妾紈綺。僧皓尤好蒲弈,戲不擇人,是以獲譏于世。節閔帝時,崔祖螭舉兵攻東陽城,僧皓與同事,事敗,死於獄中。

李叔彪,勃海蓚人也。從祖金,神蒨中,與高允俱徵,位征南從事中郎。叔彪好學博聞,有識度,為鄉閭所稱。太和中,拜中書博士,與清河崔亮、河間邢巒並相親友。三遷國子博士、本國中正,攝樂陵中正。性清直,甚有公平之稱。歷中書侍郎。太尉、高陽王雍以其器操重之。尋除假節,行華州事,為吏人所稱。卒,贈南青州刺史,謚曰穆。

叔彪子述,字道興,有學識,州舉秀才,拜太常博士。使詣長安冊祭燕宣王廟。還,除儀曹郎,賜爵蓚縣男。稍遷興平太守。卒。

子象,字孟則,清簡有風概,博涉群書。襲爵,稍遷中書侍郎、光祿大夫,兼散騎常侍,使梁。卒,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象從容風素,有名于時,喪妻無子,終竟不娶,論者非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