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史 - 209 / 521
歷史類 / 李延壽 / 本書目錄
  

北史

第209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209頁

朗讀:

武成即位,兼散騎常侍,接對周、陳二使。武平初,詔與諸儒修定五禮,除尚書左外兵郎。陳使傅縡聘齊,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對之。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魏收曰:「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待詔文林館,與范陽盧思道、安平李德林齊名友善。復以本官直中書省,尋拜中書侍郎,仍參太子侍讀。齊後主之世,漸見親用,與侍中斛律孝卿參預政事。道衡具陳備周之策,孝卿不能用。

及齊亡,周武帝引為御史二命士。後歸鄉裡,自州主簿入為司祿上士,隋文作相,從元帥梁睿擊王謙,攝陵州刺史。大定中,授儀同,守邛州刺史。文帝受禪,坐事除名。


  

河間王弘北征突厥,召典軍書。還,除內史舍人。其年,兼散騎常侍,聘陳使主。道衡因奏曰:「陛下比隆三代,平一九州,豈容區區之陳,久在天網之外?臣今奉使,請責以稱蕃。」帝曰:「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折。」江東雅好篇什,陳主尤愛彫蟲,道衡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

及八年伐陳,拜淮南道行台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王師臨江,高熲夜幕中,謂曰:「今段定克江東以不?君試言之。」道衡答曰:「凡論大事成敗,先須以至理斷之。《禹貢》所載九州,本是王者封域。郭璞有云:『江東偏王三百年,還與中國合。』今數將滿矣。以運數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興滅,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儉,憂勞庶政。叔寶峻宇雕牆,酣酒荒色。其必克二也。為國之體,在於任寄。彼之公卿,備員而已。拔小人施文慶,委以政事;尚書令江總唯事詩酒,本非經略之才;蕭摩訶、任蠻奴是其大將,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不過十萬,西自巫峽,東極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捲之勢,其在不疑。」熲忻然曰:「君言成敗,理甚分明。本以才學相期,不意籌略乃爾。」還除吏部侍郎。

後坐抽擢人物,有言其黨蘇威,任人有意故,除名,配防嶺表。晉王廣時在揚州,陰令人諷道衡,遣從揚州路,將奏留之。道衡不樂王府,用漢王諒之計,遂出江陵道而去。尋詔征還,直內史省。晉王由是銜之。然愛其才,猶頗見禮。後數歲,授內史侍郎,加上儀同三司。道衡每構文,必隱坐空齋,蹋壁而臥,聞戶外有人便怒,其沈思如此。帝每曰:「道衡作文書稱我意。」然誡之以迂誕。後帝謂楊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驅使勤勞,宜使硃門陳戟。”於是進上開府,賜物百段。道衡辭以無功。帝曰:「爾久勞階陛,國家大事,皆爾宣行,豈非爾功也?」

道衡久當樞要,才名益顯。太子、諸王爭與交好,高熲、楊素雅相推重,聲名籍甚,無競一時。仁壽中,楊素專掌朝政。道衡既與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機密,因出檢校襄州總管。道衡一旦見出,不勝悲戀,言之哽咽。帝愴然改容曰:「爾光陰晚暮,侍奉誠勞,朕欲令爾將攝。今爾之去,朕如斷一臂。」於是賚物三百段,九環金帶並時服一襲,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簡,吏人懷其惠。

煬帝嗣位,轉潘州刺史。歲余,上表求致仕。帝謂內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將至,當以秘書監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頌》。帝覽之不悅。顧謂蘇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魚藻之義也。」於是拜司隷大夫,將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隷刺史房彥謙素與相善,知必及禍,勸之杜絶賓客,卑辭下氣,而道衡不能用。會議新令,久不能決,道衡謂朝士曰:「向使高熲不死,令當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憶熲乎?」付執法者推之。道衡自以非大過,促憲司早解。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饌以備客來侯者。及奏,帝令自盡。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訣。憲司重奏,縊而殺之。妻子徙且末。時年七十。天下冤之。有集七十捲,行于世。

有子五人,收最知名,出後族父孺。

孺清貞孤介,不交流俗。涉歷經史,有才思,雖不為大文,所有詩詠,大致清遠。開皇中,為侍御史、揚州總管司功參軍。每以方直自處,府寮多不便之。卒於襄城郡掾。所蒞官皆有能名。道衡偏相友愛,收初生,即與孺為後。養于孺宅,至于成長,殆不識本生。太常丞胡仲操曾在朝堂就孺借刀子割爪甲。孺以仲操非雅士,竟不與之。其不肯妄交,清介獨行,皆此類也。

道衡兄溫,字尼卿。沈敏有器局,博覽墳典,尤善隷書。仕周為上黃郡守。周平齊,徙燕郡太守,以簡惠稱。宣政元年,賜爵齊安縣子。卒於郡。子邁嗣。

邁字弘仁,性寡言,長於詞辯。開皇初,襲爵齊安子,改封鐘山。歷位太子舍人。大業中,為刑部、選部二侍郎。

道衡從父弟道實,位禮部侍郎、離石郡太守,知名于世。從子德音,有俊才,起家遊騎尉。佐魏淡修《魏史》,史成,遷著作佐郎。及越王侗稱制東都,王世充之僭號,軍書羽檄,皆出其手。世充平,以罪誅。其文筆多行于世。


  
聰弟和,南青州刺史。和子善。

善字仲良。少為司空府參軍。再遷鹽池都將。孝武西遷,魏改河東為秦州,以善為別駕。善家素富,僮仆數百人。兄元信,杖氣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恆滿,絃歌不絶;而善獨恭己率素,愛樂閒靜。

大統三年,齊神武敗於沙苑,留善族兄崇禮守河東。周文帝遣李弼圍之,崇禮固守不下。善密說崇禮,猶持疑不決。會善從弟馥妹夫高子信為防城都督,守城南面,遣馥來詣善,雲「意欲應接西軍,但恐力所不制。」善即令弟濟將門生數十人,與信、馥等斬關引弼軍入。時預謀者並賞五等爵。善以背逆歸順,臣子常情,豈容闔門大小俱叨封邑,遂與弟慎並固辭不受。周文嘉之,以善為汾陰令。善干用強明,一郡稱最。太守王羆美之,令善兼督六縣事。尋為行台郎中。

時欲廣置屯田以供軍費,乃除司農少卿,領同州夏陽縣二十屯監。又于夏陽諸山置鐵冶,復令善為監,每月役八千人,營造軍器。善自督課,兼加慰撫,甲兵精利而皆忘其苦焉。遷大丞相府從事中郎。追論屯田功,賜爵龍門縣子。遷黃門侍郎,除河東郡守,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六官建,拜工部中大夫,進爵博平縣公。再遷戶部中大夫。

時晉公護執政,儀同齊軌語善云:「兵馬萬機,須歸天子,何因猶在權門,」善白之,護乃殺軌。以善忠於己,引為中外府司馬,遷司會中大夫,副總六府事。加授京兆尹,仍行司會。出為隆州刺史,兼益州總管府長史。征拜武威少府。卒,贈三州刺史。帝以善告齊軌事,謚曰繆公。子褒嗣,官至高陽郡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