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准,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為「是」,或為「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為「是」,或二者都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墨子
書名:墨子 作者:墨翟
卷一 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 卷二 尚賢上、尚賢中、尚賢下
卷三 尚同上、尚同中、尚同下 卷四 兼愛上、兼愛中、兼愛下
卷五 非攻上、非攻中、非攻下 卷六 節用上、節用中、節用下、節葬上、節葬中、節葬下
卷七 天志上、天志中、天志下 卷八 明鬼上、明鬼中、明鬼下、非樂上
卷九 非樂中、非樂下、非命上、非命中、非命下、非儒上、非儒下 卷十 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
卷十一 大取、小取、耕柱 卷十二 貴義、公孟
卷十三 魯問、公輸 卷十四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
卷十五 迎敵祠、旗幟、號令
卷一
○親士第一
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句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是故砍忌司呦律松稀>賾懈ジブ跡媳賾性々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々,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怨結於民心。謅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