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16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國語譯註

第16頁 / 共203頁。

 大小:

 第16頁

朗讀:

①郟:在今河南洛陽附近。②隧:指墓道。古代天子死後靈柩從墓道入葬,諸侯不得用此葬禮。③公侯伯子男:周代的封爵等級。④內官:宮中的女官。九禦:指九嬪,指天子的妃子。⑤九品:即九卿,指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等官員。⑥不佞:襄王對自己的謙稱。叔父:指晉文公,韋昭註雲「天子稱九州之長同姓曰叔父也。」⑦改玉改行:玉指當時貴族佩帶的玉飾,韋昭註雲「言服其服則行其禮,以言晉侯尚在臣位,不宜有隧也。」

【譯文】


  

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在郟地複位,襄王以土地作為酬勞,文公謝辭,要求死後用隧禮安葬。襄王不同意,說:“過去我們先王擁有天下,划出方圓千裡的土地作為甸服,以便供給上帝山川百神的祭品,以備百姓萬民的用度,以應付變亂和不能預料的災患。其餘的土地則按規定分配給公、侯、伯、子、男,使他們各有安居的處所,以順從天地尊卑的等級,不至于遭到災害,先王哪裡有自己的私利呢?他宮中的官只有九禦,朝廷上的官只有九卿,不過足以供奉神靈、主持祭祀罷了,哪裡敢盡情滿足自己的聲色口腹之慾而敗壞法規制度呢?只是這生前死後服飾器物的色彩和紋飾,則根據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區別,以表示尊卑貴賤的等級,此外天子與其他人還有什麼兩樣呢?現在上天將災難降臨到周室,我也只能守護住王室的財產而已,又因為我的無能以致勞動了叔父,但是如果改變先王的制度來酬勞我個人所受的恩惠,那末叔父將受到人們的憎惡,因為這不是我個人的財物,否則,我哪敢吝惜呢?前人有言道:『變換佩玉就要改變步伐。』叔父如果能光揚美德,改姓易朝

統治天下,創造新的制度來顯示功業,從而採用天子的禮法來統撫百姓,我即使流放到邊遠荒地也沒有話可說。如果仍是姓姬的掌有天下,叔父依然將作為諸侯,把恢復先王的規製作為自己的責職,那葬禮這樣的體制不可更改。叔父繼續努力光揚美德,那樣的禮儀自然會得到,我如何敢為了私情就改變先世的體制,以至有愧於天下,那我把先王和百姓放到哪兒去了呢?又怎麼制定政令呢?如若不然,叔父有土地而自行隧葬,我怎麼能管得了呢?”晉文公於是不敢請求隧葬,接受賜地而回國了。

陽人不服晉侯

17講:王至自鄭,以陽樊賜晉文公①。陽人不服,晉侯圍之。倉葛呼曰②:「王以晉君為能德,故勞之以陽樊,陽樊懷我王德,是以未從于晉。謂君其何德之布以懷柔之,使無有遠志?今將大泯其宗祊而蔑殺其民人③,宜吾不敢服也!夫三軍之所尋④,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⑤,於是乎致武。此羸者陽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師!君之武震,無乃玩而頓乎?臣聞之曰:『武不可覿,文不可匿。覿武無烈,匿文不昭。』陽不承獲甸而祇以覿武,臣是以懼。不然,其敢自愛也?且夫陽豈有裔民哉⑥,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晉侯聞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民。

【註釋】


  
①陽樊:在今河南濟源以南。②倉葛:人名,陽樊人。③宗祊:韋昭註雲「廟門謂之祊,宗祊猶宗廟也。」④三軍:指晉的上、中、下三軍。⑤蠻、夷、戎、狄:古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及周邊鄰國的稱呼。⑥裔民:韋昭註雲「謂凶惡之民放在荒裔者也。」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