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漢書 - 354 / 457
歷史類 / 班固 / 本書目錄
  

漢書

第354頁 / 共457頁。

 大小:

 第354頁

朗讀:

諸夏舉兵,萌在民饑饉而吏不恤,興于百姓困而賦斂重,發於下怨離而上不知。《易》曰:「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傳曰:「饑而不損茲謂泰,厥災水,厥咎亡。」《-辭》曰:「關動牡飛,闢為無道,臣為非,厥咎亂臣謀篡。」王者遭衰難之世,有饑饉之災,不損用而大自潤,故凶;百姓困貧無以共求,愁悲怨恨,故水;城關守國之固,固將去焉,故牡飛。往年郡國二十一傷于水,災,禾黍不入。今年蠶麥咸惡。百川沸騰,江河溢決,大水氾濫郡國五十有餘。比年喪稼,時過無宿麥。百姓失業流散,群輩守關。大異較炳如彼,水災浩浩,黎庶窮困如此,宜損常稅小自潤之時,而有司奏請加賦,甚繆經義,逆於民心,布怨趨禍之道也。

牡飛之狀,殆為此發。古者谷不登虧膳,災屢至損服,凶年不C831涂,明王之制也《詩》云:「凡民有喪,扶服救之。」《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予足?」臣願陛下勿許加賦之奏,益減大官、導官、中禦府、均官、掌畜、廩犧用度,止尚方、織室、京師郡國工服官發輸造作,以助大司農。流恩廣施,振贍睏乏,開關梁,內流民,恣所欲之,以救基急。立春,遣使者循行風俗,宣佈聖德,存恤孤寡,問民所苦,勞二千石,敕勸耕桑,毋奪農時,以慰綏元元之心,防塞大堅之隙,諸夏之亂,庶幾可息。


  

臣聞上主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惡,下主可與為惡而不可與為善。陛下天然之性,疏通聰敏,上主之姿也。

少省愚臣之言,感寤三難,深畏大異,定心為善,捐忘邪志,毋二舊愆,厲津致政,至誠應天,則積異塞于上,禍亂伏于下,何憂患之有?竊恐陛下公志未專,私好頗存,尚愛群小,不肯為耳!對奏,天子甚感其言。

永于經書,泛為疏達,與杜欽、杜-略等,不能洽浹如劉向父子及揚雄也。

其于天官、《京氏易》最密,故善言災異,前後所上四十餘事,略相反覆,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黨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



永所居任職,為北地太守歲余,衛將軍商薨,曲陽侯根為票騎將軍,薦永,徵入為大司農。歲余,永病,三月,有司奏請免。故事,公卿病,輒賜告,至永獨即時免。數月,卒於家。本名並,以尉氏樊並反,更名永雲。

杜-字子夏,本魏郡繁陽人也。

祖父及父積功勞皆至郡守,武帝時徙茂陵-少孤,其母張敞女-壯,從敞子吉學問,得其家書。以孝廉以郎。

與車騎將軍王音善。平阿侯譚不受城門職,後薨,上閔悔之,乃復令譚弟成都侯商位特進,領城門兵,得舉吏如將軍府-見音前與平阿有隙,即說音曰:“-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愛至者其求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此《棠棣》、《角弓》之詩所以作也。

昔秦伯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亦書而譏焉。周、召則不然,忠以相輔,義以相匡,同己之親,等己之尊,不以聖德獨兼國寵,又不為長專受榮任,分職于陝,併為弼疑。故內無感恨之隙,外無侵侮之羞,俱享天晁,兩荷高名者,蓋以此也。

竊見成都侯以特進領城門兵,復有詔得舉吏如五府,此明詔所欲龐也。

將軍宜承順聖意,加異往時,每事凡議,必與及之,指為誠父,出於將軍,則孰敢不說諭?昔文侯寤大雁之獻而父子益親,陳平共一飯之饌而將相加歡,所接雖在楹階俎豆之間,其于為國折衝厭難,豈不遠哉!竊慕倉唐、陸子之義,所白奧內,唯深察焉。”音甚嘉其言,由是與成都侯商親密,二人皆重。後以病去郎。商為大司馬衛將軍,除-主簿,以為腹心,舉侍御史。哀帝即位,遷為涼州刺史-居職寬舒,少威嚴,數年以病免。

是時,帝祖母定陶傅太后稱皇太太后,帝母丁姬稱帝太后,而皇后即傅太后從弟子也。

傅氏侯者三人,丁氏侯者二人。又封傅太后同母弟子鄭業為陽信侯。傅太后尤與政專權。元壽元年正月朔,上以皇后父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而帝舅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臨拜,日食,詔舉方正直言。扶陽侯韋育舉-方正,-對曰:

臣聞禽息憂國,碎首不恨;卞和獻寶,刖足願之。臣幸得奉直言之詔,無二者之危,敢不極陳!臣聞陽尊陰卑,卑者隨尊,尊者兼卑,天之道也。


  
是以男雖賤,各為其家陽;女雖貴,猶為其國陰。故禮明三從之義,雖有文母之德,必系于子。《春秋》不書紀侯之母,陰義殺也。

昔鄭伯隨姜氏之慾,終有叔段篡國之禍;周襄王內迫惠後之難,而遭居鄭之危。漢興,呂太后權私親屬,又以外孫為孝惠後,是時繼嗣不明,凡事多暗,晝昏冬雷之變,不可勝載。竊見陛下行不偏之政,每事約儉,非禮不動,誠欲正身與天下更始也。

然嘉瑞未應,而日食、地震,民訛言行籌,傳相驚恐。案《春秋》災異,以指象為言語,故在於得一類而達之也。

日食,明陽為陰所臨,《坤卦》乘《離》,《明夷》之象也。

《坤》以法地,為土為母,以安靜為德。震,大陰之效也。

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

昔曾子問從令之義,孔子曰:「是何言與!」善閔子騫守禮不苟,從親所行,無非理者,故無可間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