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四 - 82 / 396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太平廣記 四

第82頁 / 共396頁。

 大小:

 第82頁

朗讀:

唐李嶠少負才華,代傳儒學。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鄭國公。長壽三年,則天征天下銅五十餘萬斤,鐵一百三十餘萬斤,錢二萬(「萬」原作「百」,據明抄本改。)七千貫。于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張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戴,獅子麒麟圍繞。上有雲蓋,蓋上施盤龍,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唯嶠詩冠絶當時。詩曰:「轍跡光西嶬,勛庸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聖澤傾堯酒,薰風入舜絃。忻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後憲司發嶠附會韋庶人,左授滁州別駕。後至開元中,詔毀天樞,發卒鎔爍,彌月不盡。洛陽尉李休烈乃賦詩以詠曰:「天門街東(明抄本」東「作」中「)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既合一條絲線輓,何勞兩縣索人推。」先有謡云:「一條絲線輓天樞。」言其不久也,故休詩及之。庶士莫不諷誦。天樞之北,韋庶人繼造一台,先此毀拆。(出《大唐新語》)

【譯文】


  

唐朝人李嶠,少年時就負有才華。他承繼家傳儒學,連續陞遷,最終官至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為鄭國公。武則天長壽三年,則天后從全國各地徵集銅五十多萬斤,鐵一百三十多萬斤,錢二萬七千貫。在定鼎門內,鑄一八棱銅柱,柱高九十尺,經闊一丈二尺。在銅柱上面題「大周萬國述德天樞」八個大字,用以宣揚武氏周朝改革的政績,貶斥李唐王朝的功德。天樞下面鑄造一座鐵山,下面鑄有一條銅龍負載,四周布有獅子、麒麟等圍繞着鐵山。鐵山上面鑄有一隻雲蓋;蓋上置放盤龍;盤龍托舉着一隻巨大的火珠。火珠高一丈,周圍三丈。流金溢彩,金碧輝煌。它發出的光亮可和日、月相比。武三思為天樞寫文頌揚。朝中的官員爭相獻詩紀頌的人,不可勝數。其中,唯有李嶠的獻詩,冠壓群臣,位居榜首。李嶠的詩是這樣的:轍跡光西嶬,勛庸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聖澤傾堯酒,董風入舜絃。忻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後來,御史發現李嶠依附韋皇后,將他貶降為滁州別駕。到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命人拆毀天樞,派去工匠役夫將它推倒鎔化,經過一個月也沒有鎔化完。洛陽尉李休烈賦詩一首諷詠。他的詩是這樣的:「天門街東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既合一條絲線輓,何勞兩縣索人推。」在武則天當年鑄造天樞時,世上就有歌謡說:「用一條絲線就可以牽引往天樞銅柱。」是說天樞銅柱只用一條絲線牽引着,是不會立得長久的。因此,李詩中用了這一典故。天樞銅柱被拆毀後,人心大快,朝野莫不寫文賦詩諷誦。天樞的北側,有韋皇后建造的一座紀功台,在天樞之前就被拆毀了。

李義府

唐李義府狀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楊行穎表言義府罪狀,制令劉祥道對推其事。李勣監焉,按有實。長流西州。或作劉祥道破銅山之大賊,李義府露布。稱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出《譚賓錄》)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