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二 - 338 / 471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太平廣記 二

第338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38頁

朗讀:

西蜀將王暉嘗任集州刺史。集州城中無水泉,民皆汲於野外。值岐兵急攻州城,且絶其水路,城內焦渴。旬日之間,頗有死者。王公乃中夜有所祈請,哀告神祇。及寐,夢一老父告曰:「州獄之下,當有美泉。」言訖而去,王亦驚寤。遲明,且命畚鍤,于所指之處掘數丈,乃有泉流。居人飲之,蒙活甚眾。岐兵比知城中無水,意將坐俟其斃。王公命汲泉水數十罌,于城上揚而示之,其寇乃去。是日神泉亦竭。豈王公精誠之所感耶?勒拜井之事,固不虛耳。王后致仕,家于雍州,嘗言之,故記耳。(出《玉堂閒話》)

【譯文】


  

西蜀將軍王暉曾經擔任過集州刺史,集州城裡沒有水源,老百姓都到城外取水。有一次,岐兵攻打集州,並且切斷了城外取水的道路。城裡的人沒有水喝,十多天裡,渴死了一些人。王暉便在半夜的時候祈禱神靈幫助。當晚睡覺夢見一個老頭告訴他說:「州城監獄的底下,有泉水。」說完就走了。王暉也驚醒了,天亮以後,他命令人拿着工具在老人所指示的地方挖下去幾丈深,果然有水。城裡的人喝了以後,救活了許多人,岐兵早就知道城內沒有水源,所以想等着他們渴死。王暉命令取來泉水幾十瓶,從城牆上灑下去給岐兵看。岐兵見城內有水,便退走了。這難道不是王暉的虔誠所感動神靈的結果嗎?勒拜井求水的傳說,果然不是虛構的。王暉後來調離集州,遷到雍州,曾經提起這件事,所以記錄下來。

李夢旗

偽蜀拔山軍卒李夢旗經敵擒歸岐陽,老母悲泣,因瞽雙目。夢旗在岐陽,虔祈切至,願見慈母,三載方還。夢旗刺股血點母眼,即時如故。乃知孝道感通,其昭然耳。(出《儆誡錄》)

【譯文】

偽蜀拔山軍卒李夢旗被敵方抓住押到岐陽,老母親在家中悲傷哭泣雙目失明。李夢旗在岐陽虔誠地祈禱,希望早日回家去看母親。三年之後才回家,他刺破大腿,將血滴在母親的眼睛裡,一會兒,他母親的眼睛又像當初一樣能看見東西了。這很明顯是他的孝順感應的結果。

孟熙

蜀孟熙,販果實養父母,承顏順旨,溫清定省,出告反面,不憚苦辛。父常云:「我雖貧,養得一曾參。」及父亡,絶漿哀號,幾至滅性。布苫于地,寢處其上。三年不食鹽酪。遠近歎服。因見鼠掘地,得黃金數千兩,自此巨富焉。(出《儆誡錄》)

【譯文】

蜀郡的孟熙靠販賣水果奉養父母,按照父母的眼色和吩咐辦事,每天早晚請安出門要告訴去向,回來要面見父母。孝順周到,不辭辛苦。他的父親常說:「我雖貧窮,但養了一個像曾參一樣的孝子。」他父親死了,他不吃不喝整日哭喊,悲傷過度好幾次危及生命。他在地上鋪上草墊子,睡在上面,三年不吃鹽和醋,遠近的人們全都歎服。後來他看見老鼠在地上挖土,得到了好幾千兩黃金,從此大富。

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

歷陽媼 孫權 高穎 神堯 唐高祖 太行山 桑條歌 突厥鹽 封中嶽 楊柳謡 黃獐歌 苾挈兒 安樂寺 烏鵲窠 鯉魚兒 輓天樞 黃犢子 駱賓王 天后 閻知微 長孫無忌 魏王 武媚娘 孝和 魏叔麟 武三思 孫佺 張易之 飲酒令 白馬寺 李蒙 李進周 志公詞 李懷光 王鐸 木成文 草重生 唐國閏 竹騮

歷陽媼

歷陽縣有一媼,常為善。忽有少年過門求食,媼待之甚恭。臨去謂媼曰:「時往縣門,見門閫有血可登山避難。」自是媼日往之,門吏問其狀,媼具以少年所教答之。吏即戲以鷄血,涂門閫。明日,媼見有血,乃攜鷄籠走上山。其夕,縣陷為湖,今和州歷陽湖是也。(出《獨異記》)

【譯文】

歷陽縣有一個老太太,經常行善。一天,忽然有一個少年來要飯吃,老太太對他很客氣,臨走的時候他對老太太說:「經常去縣衙門前,如果看見門檻上有血,可要到山上去避難。」從此以後,老太太每天都去縣衙門前看一看。守門的差人問她幹什麼?老太太講了少年告訴他的話。差人同她開玩笑,將鷄血塗在門檻上。第二天,老太太見門檻上有血,便拎着鷄籠子躲上山去。當天晚上,縣城陷落成為一個湖泊,就是如今和州的歷陽湖。

孫權

湓口城,漢高祖六年灌嬰所築。建安中,孫權經住此城,自標作井地,遂得故井。井中有銘石云:「漢六年,潁陰侯開此井。卜雲,三百年當塞,塞後不度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權見銘欣悅,以為己瑞。人咸異之。(出《張僧鑒潯陽記》)

【譯文】


  

湓口城是漢高祖六年的時候灌嬰所築的。漢獻帝建安時期,孫權曾經住在這座城裡,他選定一塊地方打井,竟挖出了一口古井。井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着:「漢高祖六年,穎陰侯灌嬰打了這眼井。有人預言,三百年以後這口井會淤積埋沒,然後再過不到一百年,會被順應時代,有運氣的人重新挖掘出來。」孫權看見碑上的銘文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自己吉祥預兆。人們對這件事也都感到很驚奇。

高穎

西京朝堂北頭有大槐樹,隋曰唐興村門首。文皇帝移長安城,將作木(明抄本「木」作「大」)匠高穎常坐此樹下檢校。後栽樹行不正,欲去之。帝曰:「高穎坐此樹下,不須殺之。」至今先天一百三十年,其樹尚在。柯葉森竦,根株盤石礴,與諸樹不同。承天門正當唐興村門首,今唐家居焉。(出《朝野僉載》)

【譯文】

西京長安百官議事的朝堂北頭有一棵大槐樹,從隋朝開始就長在唐興村的村口。文皇帝移都到長安以後,興修土木高穎經常坐在這棵樹下監督指揮。後來栽樹的時候覺得它同新栽的樹排在一起不整齊,想把它砍倒。皇帝說:「高穎曾坐在這棵樹下,不要砍倒。」到現在這棵樹已經有一百三十多歲,仍然存在。它枝葉繁茂,樹根盤曲堅固,與別的樹不同,高入雲天立在唐興莊的樹口,村裡住着姓唐的村民。

神堯

隋煬帝與神堯高祖俱是獨孤外家。然則神堯與煬帝常悔吝(明抄本「然則」作「因是」,「悔吝」作「侮狎」)。每朝謁退,煬帝背有詞然(明抄本「背」作「皆」,「然」作「謔」)。後因賜宴,煬帝于眾,因戲神堯。神堯高顏面皺,帝目為阿婆面,神堯忿恚不樂。洎歸就第,怏悵不已。見文皇已下,告文皇皆無言(「告文皇皆無言」六字明抄本作「但流涕而不言」)。次告竇皇后曰:「某身世可悲,今日更被上顯毀雲阿婆面,據是兒孫不免饑凍矣。」竇後欣躍曰:「此言可以室家相賀。」神堯不喻,謂是解免之詞。後曰:「公封于唐,阿婆乃是堂主,堂者唐也。」神堯渙然冰釋。喜悅,與秦齊諸王,私相賀焉。(出《芝田錄》)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