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146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下

第146頁 / 共171頁。

 大小:

 第146頁

朗讀:

《鏡花緣》第八十回寫打燈謎,有一條花名謎的謎面就借用了這一聯現成詩句。謎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貼。「天上碧桃」、「日邊紅杏」所以非凡,不就在於其所處地勢「凌霄」嗎?這裡可以體會到詩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舉慣例,舉子考試之前,先得自投門路,向達官貴人「投卷」(呈獻詩文)以求薦舉,否則沒有被錄取的希望。這種所謂推薦、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後來弊端大啟,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陽春發處無根蒂」,可見當時靠人事「關係」成名者大有人在。這正是「碧桃」在天,「紅杏」近日,方得「和露」「倚雲」之勢,又豈是僻居于秋江之上無依無靠的「芙蓉」所能比擬的呢?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顯然是作者自比。作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連類生發出來的。雖然彼此同屬名花,但「天上」、「日邊」與「秋江」之上,所處地位極為懸殊。這種對照,與左思《詠史》名句「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類似,寄託貴賤之不同乃是「地勢使之然」。這裡還有一層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風神標格,與春風桃杏美在顏色妖艷不同。《唐才子傳》稱「蟾本寒士,……性倜儻離群,稍尚氣節。人與千金無故,即身死不受」,又說「其胸次磊塊」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調與作者的人品是統一的。末句「不向東風怨未開」,話裡帶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時候(正值東風),卻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與「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同樣「怨而切」,只不過此詩全用比體,寄興深微。


  

詩人向「大人物」上書,不卑不亢,毫無脅肩諂笑的媚態,這在封建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說「未開」而非「不開」,這是因為芙蓉開花要等到秋高氣爽的時候。這裡似乎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才具的自信。不妨順便說一句,高蟾在作詩後的第二年終於蟾宮折桂,如願以償了。

(周嘯天)

焚書坑

焚書坑

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採納丞相李斯的奏議,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蒐集焚燬儒家《詩》、《書》和百家之書,令下之後三十日不燒者,罰作築城的苦役,造成中國歷史上一場文化浩劫。

焚書坑據傳是當年焚書的一個洞穴,舊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章碣或者到過那裡,目之所觸,感慨系之,便寫了這首詩。

詩一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着滅亡了,好象當初在焚書坑裡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一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裡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次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一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與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涇河、渭河、崤山、華山等。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說「關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險阻。秦都咸陽四周雖有這許多關山河川包圍着,但仍然鎖守不住,所以《過秦論》又說:「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再堅固的「籬笆」也擋不住起義軍隊的長驅直入。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一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並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祖龍」指秦始皇。這裡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項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了,好久不講話,過後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龍」一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絶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一步用歷史事實對「焚書」一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為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結果適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誇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為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後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一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一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一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着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採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于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如果說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現,那麼,它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藝術手法。

(朱世英)


  
東都望幸

東都望幸

章碣

懶修珠翠上高台,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

詩貴真,也貴新:真則可信,新則可愛。俗話說:「寧吃鮮桃一顆,不吃爛桃一筐」,對於詩,又何嘗不是如此?

晚唐詩人章碣這首七絶,是顆鮮桃。它同詩人其他多數詩篇一樣,寫得頗為新、巧。詩的頭兩句寫:居住「東都」(洛陽)的宮女們懶得梳妝打扮,佩帶珠翠,登上高台,盼望皇帝臨幸;她們那雙象初月一樣美的彎眉,也因為怨恨而緊鎖着。她們為什麼這樣神情黯然、滿懷怨恨呢?後兩句詩作了回答:原來她們知道,即使皇帝從長安東巡到洛陽來,也是要領着他的「美人」來的。也就是說:她們盼望臨幸的願望是要落空的。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宮怨」,是東都宮女對君王的怨恨;實際上,這是一首隱喻詩,它的主旨不是「宮怨」,而是「士怨」,即準備應試的知識分子對主考官的怨恨。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