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的一聲,六斤手裡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塊磚角,立刻破成一個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來,撿起破碗,合上檢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連說著「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發怒,大聲說,「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趙七爺本來是笑着旁觀的;但自從八一嫂說了「衙門裡的大老爺沒有告示」這話以後,卻有些生氣了。這時他已經繞出桌旁,接著說,「『恨棒打人』,算什麼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這回保駕的是張大帥,張大帥就是燕人張翼德的後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萬夫不當之勇,誰能抵擋他,」他兩手同時捏起空拳,彷彿握著無形的蛇矛模樣,向八一嫂搶進幾步道,「你能抵擋他麼!」
八一嫂正氣得抱著孩子發抖,忽然見趙七爺滿臉油汗,瞪着眼,準對伊衝過來,便十分害怕,不敢說完話,回身走了。趙七爺也跟着走去,眾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讓開路,幾個剪過辮子重新留起的便趕快躲在人叢後面,怕他看見。趙七爺也不細心察訪,通過人叢,忽然轉入烏桕樹後,說道「你能抵擋他麼!」跨上獨木橋,揚長去了。
村人們獃獃站着,心裡計算,都覺得自己確乎抵不住張翼德,因此也決定七斤便要沒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對人談論城中的新聞的時候,就不該含着長煙管顯出那般驕傲模樣,所以對於七斤的犯法,也覺得有些暢快。他們也彷彿想發些議論,卻又覺得沒有什麼議論可發。嗡嗡的一陣亂嚷,蚊子都撞過赤膊身子,闖到烏桕樹下去做市;他們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關上門去睡覺。七斤嫂咕噥着,也收了傢伙和桌子矮凳回家,關上門睡覺了。
七斤將破碗拿回家裡,坐在門檻上吸煙;但非常憂愁,忘卻了吸煙,象牙嘴六尺多長湘妃竹煙管的白銅鬥裡的火光,漸漸發黑了。他心裡但覺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計畫,但總是非常模糊,貫穿不得:「辮子呢辮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龍庭。破的碗須得上城去釘好。誰能抵擋他?書上一條一條寫着。入娘的!……」
第二部分 風波(
3)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舊從魯鎮撐航船進城,傍晚回到魯鎮,又拿着六尺多長的湘妃竹煙管和一個飯碗回村。他在晚飯席上,對九斤老太說,這碗是在城內釘合的,因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個銅釘,三文一個,一總用了四十八文小錢。
九斤老太很不高興的說,「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夠了。三文錢一個釘;從前的釘,這樣的麼?從前的釘是……我活了七十九歲了,——」此後七斤雖然是照例日日進城,但家景總有些黯淡,村人大抵迴避着,不再來聽他從城內得來的新聞。七斤嫂也沒有好聲氣,還時常叫他「囚徒」。
過了十多日,七斤從城內回家,看見他的女人非常高興,問他說,「你在城裡可聽到些什麼?」
「沒有聽到些什麼。」
「皇帝坐了龍庭沒有呢?」
「他們沒有說。」
「咸亨酒店裡也沒有人說麼?」
「也沒人說。」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龍庭了。我今天走過趙七爺的店前,看見他又坐著唸書了,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也沒有穿長衫。」
「…………」
「你想,不坐龍庭了罷?」
「我想,不坐了罷。」
現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給他相當的尊敬,相當的待遇了。到夏天,他們仍舊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吃飯;大家見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過八十大壽,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雙丫角,已經變成一支大辮子了;伊雖然新近裹腳,卻還能幫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
一九二○年十月。
解讀
《風波》以
1917年的張勛復辟事件作為背景。這次復辟事件的發生,直接導源於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魯迅從辛亥革命的教訓中深刻認識到,離開社會意識變革的單純的政權更替,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所以他認為,「此後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麼什麼,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兩地書-八》)。基于這種認識,所以他在《風波》中側重描寫了張勛復辟事件在農村引起的精神上的反響,藉以照見當時廣大農民群眾落後麻木的思想狀況和封建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所占的優勢,從而引起對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高度重視。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魯迅在《風波》裡刻畫了農村中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物。
七斤夫婦,是被壓迫的農民形象。七斤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船伕,「沒有讀過書」,但由於每天幫人撐船進城,所以很知道些時事,成為村裡一名「出場人物」。他曾罵趙七爺是「賤胎」,說明他對封建勢力是不滿的。七斤嫂是潑辣、精明的農村婦女,眼光比較敏鋭,她從趙七爺拖着辮子並穿上了竹布長衫,馬上就敏感到七斤的危險……七斤夫婦面對反革命的復辟,完全看不清自己的敵人是誰,對事件的性質和危害不認識,他們所焦慮的僅僅是沒有辮子就當不成順民的問題。而當風波過去以後,他們又如釋重負,照舊生活,絲毫沒有想到從復辟事件中吸取什麼教訓。這說明,麻木、軟弱、不覺悟,仍是七斤夫婦的主要特徵。
九斤老太,是落後、保守的農村年老婦女的形象。她對家境的日益貧困是有所不滿的,但她對此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而是得出「一代不如一代」的錯誤結論。封建思想的毒害和小生產者的經濟地位,造成了她狹隘保守、思想僵化的特點,盲目留戀封建統治較為穩定的過去。然而正是她的這種「今不如昔」的保守論調,不自覺地適應了封建復辟勢力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七斤一家外,魯迅對圍觀的「看客」們的群像也作了一番簡潔的勾勒。這些描寫,逼真地反映了在封建思想的毒害和統治下,人們精神上的冷漠和自私,以及當時世態的涼薄。這種對別人命運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在客觀上起着助長復辟勢力的氣焰的作用。
——陳厚誠《魯迅作品手冊》
第二部分 故鄉(
1)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