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晉書 下 - 30 / 458
中國古代史類 / 房玄齡 / 本書目錄
  

晉書 下

第30頁 / 共458頁。

 大小:

 第30頁

朗讀:

時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行科鬥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華以問皙,皙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果然,時人伏其博識。

趙王倫為相國,請為記室。皙辭疾罷歸,教授門徒。年四十卒,元城市裡為之廢業,門生故人立碑墓側。


  

皙才學博通,所著《三魏人士傳》,《七代通記》、《晉書·紀》、《志》,遇亂亡失。其《五經通論》、《發蒙記》、《補亡詩》、文集數十篇,行于世雲。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學。魏中領軍曹羲作《至公論》,蔚善之,而著《至機論》,辭義甚美。官至夏陽侯相。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試經為郎,七十餘,薦接于原曰:「夫驊騮不總轡,則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竊見處士王接,岐嶷俊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原即禮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曰:「接薄祜,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及母終,柴毀骨立,居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裡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陽太守柳澹、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後為郡主簿,迎太守溫宇,宇奇之,轉功曹史。州闢部平陽從事。時泰山羊亮為平陽太守,薦之於司隷校尉王堪,出補都官從事。

永寧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並謂足下應和鼎味,可無以應秀才行。」接報書曰:「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箝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孝一皆不試,接以為恨。除中郎,補征虜將軍司馬。

蕩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蕩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以號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朝廷從之。

河間王顒欲遷駕長安,與關東乖異,以接成都王佐,難之,表轉臨汾公相國。及東海王越率諸侯討顒,尚書令王堪統行台,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于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硋,且志通《公羊》而往往還為《公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時秘書丞衛恆考正汲塚書,未訖而遭難。佐著作郎束皙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皙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咸以為允當。又撰《列女後傳》七十二人,雜論議、詩賦、碑頌、駁難十餘萬言,喪亂盡失。

長子愆期,流寓江南,緣父本意,更注《公羊》,又集《列女後傳》雲。

史臣曰:皇甫謐素履幽貞,閒居養疾,留情筆削,敦悅丘墳,軒冕未足為榮,貧賤不以為恥,確乎不拔,斯固有晉之高人者歟!洎乎《篤終》立論,薄葬昭儉,既戒奢于季氏,亦無取于王孫,可謂達存亡之機矣。摯虞、束皙等並詳覽載籍,多識舊章,奏議可觀,文詞雅贍,可謂博聞之士也。或攝官延閣,裁成言事之書;或蒞政秩宗,參定禋郊之禮。虞既厄于從理,皙乃年位不充,天之報施,何其爽也!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惜其夭枉,未申驥足,嗟夫!

贊曰:士安好逸,棲心蓬蓽。屬意文雅,忘懷榮秩。遺制可稱,養生乖術。摯虞博聞,廣微絶群。財成禮度,刊緝遺文。魏篇式序,漢冊斯分。祖游後出,亦播清芬。

列傳第二十二


  

郤詵 阮種 華譚 袁甫

郤詵,字廣基,濟陰單父人也。父晞,尚書左丞。詵博學多才,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泰始中,詔天下舉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舉詵應選。

詔曰:「蓋太上以德撫時,易簡無文。至于三代,禮樂大備,制度彌繁。文質之變,其理何由?虞、夏之際,聖明係踵,而損益不同。周道既衰,仲尼猶曰從周。因革之宜,又何殊也?聖王既沒,遺制猶存,霸者迭興而翼輔之,王道之缺,其無補乎?何陵遲之不反也?豈霸德之淺歟?期運不可致歟?且夷吾之智,而功止於霸,何哉?夫昔人之為政,革亂亡之弊,建不刊之統,移風易俗,刑措不用,豈非化之盛歟?何修而向茲?朕獲承祖宗之休烈,于茲七載,而人未服訓,政道罔述。以古況今,何不相逮之遠也?雖明之弗及,猶思與群賢慮之,將何以辨所聞之疑昧,獲至論于讜言乎?加自頃戎狄內侵,災害屢作,邊氓流離,征夫苦役,豈政刑之謬,將有司非其任歟?各悉乃心,究而論之。上明古制,下切當今。朕之失德,所宜振補。其正議無隱,將敬聽之。」

詵對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