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幸福論 - 22 / 52
西洋哲學類 / 羅素 / 本書目錄
  

幸福論

第22頁 / 共52頁。

 大小:

 第22頁

朗讀:

但是,如果這種抵制要取得成功,要使個人獲得幸福,使一個人在生活中奉行不變的準則,那麼,他就需要更深刻地思考和感受他的理智告訴他的一切。大多數人在他們表面匕放棄了兒時的迷信思想時,常會認為一切都完成了。他們沒有認識到,這些迷信思想仍然潛伏在心靈底處。當一個理性的信念來臨時,需要對它進行認真的思考,觀察它的後果,尋找出自己頭腦裡可能存在的與這一新的信念不一致的任何其他信念,並且當負罪感日漸強烈時,正如它時常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別把它當作一種啟示和向着更為高級事物的召喚,而應該把它當作一種疾病,一個弱點,當然,除非它是由理性的道德觀念所譴責的行為引起的。

我並不主張,人可以不要道德觀念;我只是說,人不需要迷信的道德觀念,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即使一個人違犯了他自己的理性準則,我也懷疑負罪感是否就是一種使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徑。在負罪感中有那麼一種卑鄙的、缺乏自尊的成分。通過放棄自己的尊嚴是不可能使人走上正確的道路的。理性的人會把自己的不良行為同別人的不良行為一樣對待,看作一定環境下的行為後果。

這些不良行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加以避免,一是充分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良性,二是在可能的條件下,避開引起這類行為的環境條件。

實際上,負罪感是一種十分無益的情感,而遠遠不是美好生活的一種成因。它使人不幸,造成人們的自卑感。正因為不幸福,他便可以向別人提出過份的要求,這樣做又妨礙他去享受人際關係中的那種幸福。正因為自卑,他就會對那些比自己優越的人表示敵意。

他發現對別人羡慕是困難的,而忌妒卻是容易的。他將變成一個到處不受歡迎的人,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獨。一種對待他人的大方豁達態度不僅給他人帶來快樂,也是持這一態度的人的快樂的巨大源泉,因為它使他受到普遍的喜愛和歡迎。但是對於那些被負罪感所困擾的人來說這種態度是極不可能的。

它是人的自信和自我依靠的結果;它需要一種人的心理整合,通過這種整合,我的意思是說,人性、意識、潛意識、以及無意識等各個層次的心理因素共同協調作用,而不是處於無休止的爭鬥中。要取得這樣一種和諧,在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明智的教育來達到,但是在教育本身並不明智的時候,要做到這一點就更加困難了。這是一種心理分析學家嘗試了的過程,但是我相信,絶大多數情況下,病人自己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除了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需要專家來幫助。別說這種話:「我沒有時間去從事這種心理勞動,我的生活忙於應付各種事務,我不得不讓我的無意識去隨意作祟。」

當一個人的人格分裂的時候,沒有什麼比它更加減少人的幸福和效率了。把時間花在使自己的人格各部分之間產生協調,是值得的。我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檢查自己。我認為這決不是最佳辦法,因為這樣做會強化人的自我關注,而自我關注本來就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之一,因為和諧健全的人格是直接外向型的。

我的主張是,一個人應該將它的心思重點放在他所理性地信仰的東西上,而決不允許相反的、非理性的信仰不受到質問就進入自己的頭腦,甚或控制自己,不管時間如何短都不行。這是一個在人受到引誘回返到嬰兒期狀態時,同自我展開推理的問題,如果這種推理足夠集中,其過程是非常短的。因而所用的時間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在許多人的頭腦中存在着一種對於理性的厭惡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在這裡所說的一切就會顯得毫不相干,毫無意義了。有一種觀點認為,理性,如果任其自由地活動,就會扼殺一切深層次的情感。在我看來,這種觀點主要是由於對理性在生活中的作用的完全錯誤的認識引起的。激發情感並不是理性的任務,儘管它的部分作用可能是去發現某些足以防止給人的幸福造成妨礙的情感產生的方法。

找出最大限度地減少仇恨感和忌妒心的方法,無疑是理性心理學的任務之一。但是如果認為在減少這些情感的同時,也減少了理性並未加以否定的這些情感的力量,那時錯誤的。對於熱烈的愛情、父母情愛、友誼、仁愛、對科學和藝術的獻身精神等,理性是決不會加以壓制減弱的。理性的人會很樂意自己具有以上任何一種,或是所有這些情感,而決不會去削弱這些情感的力量,因為所有這些情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既給自己又給他人帶來幸福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類情感中,完全沒有非理性的因素,而許多非理性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則是最脆弱的。從來不需要擔心,一個人會因為自己變得充滿了理性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單調煩悶、枯燥無味。恰恰相反,由於理性主要是由內在的和諧構成的,因而有理性的人,在觀察世界、運用自己的力量達到外部目標時,比起那些一直飽受內心衝突、良心折磨的人來,要自由得多了。沒有什麼比把自己禁銅封閉起來更使人獃板遲鈍了,也沒有什麼比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轉向外部世界,更能使人興高采烈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