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夫謂遜志務時敏者,非謂其飾情卑禮于其外,汲汲於事功聲譽之間也。其遜志也,如地之下而無所不承也,如海之虛而無所不納也;其時敏也,一于天德,戒懼于不睹不聞,如太和之運而不息也。夫然,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溥博淵泉而時出之,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施及蠻貊,而道德流於無窮,斯固說之所以為說也。以是為報,虞佐其能以卻我乎?孟氏云:「責難之謂恭」。
吾其敢以後世文章之士期虞佐乎?顏氏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虞佐其能不以說自期乎?人還,燈下草草為謝。相去益遠,臨楮怏悒!
答方叔賢
辛巳
承示《大學原》,知用心于此深密矣。道一而已,論其大本大原,則《六經》、《四書》無不可推之而同者,又不特《洪範》之於《大學》而已。此意亦仆平日于朋友中所常言者。譬之草木,其同者,生意也;其花實之疏密,枝葉之高下,亦欲盡比而同之,吾恐化工不如是之雕刻也。
今吾兄方自喜以為獨見新得,鋭意主張是說,雖素蒙信愛如鄙人者,一時論說當亦未能遽人。且願吾兄以所見者實體諸身,必將有疑;果無疑,必將有得;果無得,又必有見;然後鄙說可得而進也,學之不明幾百年矣。近幸同志如甘泉、如吾兄者,相與切磋講求,頗有端緒。而吾兄忽復牽滯文義若此,吾又將誰望乎?君子論學,固惟是之從,非以必同為貴。
至于入門下手處,則有不容于不辯者,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致知格物,甘泉之說與仆尚微有異,然不害其為大同。若吾兄之說,似又與甘泉異矣。相去遠,恐辭不足以達意,故言語直冒,不復有所遜讓。
近與甘泉書,亦道此,當不以為罪也。
二
癸未
此學蓁蕪,今幸吾儕復知講求于此,固宜急急遑遑,並心同志,務求其實,以身明道學。雖所人之途稍異,要其所志而同,斯可矣。不肖之謬劣,已無足論。若叔賢之於甘泉,亦乃牽制於文義,紛爭于辯說,益重世人之惑,以啟呶呶者之口,斯誠不能無憾焉!憂病中不能數奉問,偶有所聞,因謙之去,輒附此。
言無倫次。渭先相見,望並出此。
與楊仕鳴
辛巳
差人來,知令兄已于去冬安厝,墓有宿草矣,無由一哭,傷哉!所委志銘,既病且冗,須朋友中相知深者一為之,始能有發耳。
喻及「日用講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擴充以盡其本體,不可遷就氣習以趨時好。」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物,方是明善誠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業安得而不富有!謂「每日自檢,未有終日渾成片段」者,亦只是致知工夫間斷。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又云:「以此磨勘先輩文字同異,工夫不合,常生疑慮。」又何為其然哉?區區所論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于此見得真的,直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謂之知道;得此者,方謂之有德。異此而學,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說,即謂之邪說;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雖千魔萬怪,眩瞀變幻于前,自當觸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陽一出,而鬼魅魍魎自無所逃其形矣。
尚何疑慮之有,而何異同之足惑乎!所謂「此學如立在空中,四面皆無倚靠,萬事不容染着,色色信他本來,不容一毫增減。若涉些安排,着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雖言句時有未瑩,亦是仕鳴見得處,足可喜矣。但須切實用力,始不落空。若只如此說,未免亦是議擬仿象,已後只做得一個弄精魄的漢,雖與近世格物者癥候稍有不同,其為病痛,一而已矣。
詩文之習,儒者雖亦不廢,孔子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若着意安排組織,未有不起於勝心者,先輩號為有志斯道,而亦復如是,亦只是習心未除耳。仕鳴既知致知之說,此等處自當一勘而破,瞞他些子不得也。
二
癸未
別後極想念,向得尚謙書,知仕鳴功夫日有所進,殊慰所期。大抵吾黨既知學問頭腦,已不慮無下手處,只恐客氣為患,不肯實致其良知耳。後進中如柯生輩,亦頗有力量可進,只是客氣為害亦不小。行時嘗與痛說一番,不知近來果能克去否?書至,來相見,出此共勉之。
前輩之於後進,無不欲其入于善,則其規切砥勵之間,亦容有直情過當者,卻恐後學未易承當得起。既不我德,反以我為仇者,有矣,往往無益而有損。故莫若且就其力量之所可及者誘掖獎勸之。往時亦嘗與仕鳴論及此,想能不忘也。
三
癸未
前者是備錄區區之語,或未盡區區之心,此冊乃直述仕鳴所得,反不失區區之見,可見學貴乎自得也。古人謂「得意忘言」,學苟自得,何以言為乎?若欲有所記札以為日後印證之資,則直以己意之所得者書之而已,不必一一拘其言辭,反有所不達也。中間詞語,時有未瑩,病中不暇細為點檢。
與陸原靜
辛巳
賫奏人回,得佳稿及手札,殊慰。聞以多病之故,將從事于養生,區區往年蓋嘗弊力於此矣。後乃知其不必如是,始復一意于聖賢之學。大抵養德養身,只是一事,原靜所云「真我」者,果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專志於是,則神住氣住精住,而仙家所謂長生久視之說,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