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473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473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473頁

朗讀: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為蹤跡之,無見也。其後踏藕者得二屍水中,衣服仍可驗,其事乃白。是歲此陂荷花開,無不併蒂者。沁水梁國用,時為錄事判官,為李用章內翰言如此。

此曲以樂府《雙蕖怨》命篇。「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自序語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妖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

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

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

人間俯仰今古。

海柘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

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元好問詞作鑒賞

作者在小序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淒切哀婉的愛情故事。泰和年間,河北大名府有兩個青年男女,彼此相戀卻遭家人反對,固而憤而投河自盡。後來人們才發現他們在水中的屍體。由於這一愛情悲劇,後來那年的荷花全都並蒂而開,為此鳴情。

故事哀婉,令人動情。這首詞就是作者聞聽此事後,抒發感想,向為爭取愛情自由而犧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顯示作者比較進步開明的思想。本詞與上首《雁丘河》同為姊妹篇。

全詞寫愛情悲劇,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寫蓮花並蒂的奇觀,由此揭開故事的源頭。「問蓮根」三句,起首一個「問」字引起人們的注意。「絲」諧「思」,意為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絲連,愛情之思永存。

「蓮心」實指人心,相愛卻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這樣的起句,表現作者聞聽此事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情緒激動,要尋問,要責問,要斥問,為什麼竟發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觸之大一語可見。「雙花」等兩句形象表明這對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愛情。「天已許」兩句,更表現作者憤怒的心情。

他們的愛情感動的連蒼天都允許了,讓他們化作並蒂蓮,生死相依,為什麼仍有人不讓他們偕老白頭?這一問,感情更為強烈,矛頭直指禁錮男女愛情自由的封建禮教,表現作者進步的愛情觀。「夕陽無語」四句,面對詞人義正言辭的責問,沒有人能回答,只見夕陽也在沉思,為苦命的鴦鴦哀悼。面對此情此景,就算是謝靈運所寫的傷感之詞,娥皇、女英這樣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趕不上這青年男女殉情給人們帶來的哀傷。「謝客」指謝靈運,善寫傷感之詞,造傷感之境。

「湘妃」,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後舜南巡死於途中,二妃尋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後世稱她們為湘妃。以這兩個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揚今,更加襯托出作者對這樣事的悲傷。「未是斷腸處」,謝客的傷詞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麼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讚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精神。「香奩夢」兩句引用小序中韓偓《香奩集》自序語,用靈芝、瑞露這樣的仙物來映襯他們愛情的純潔神聖。

「人間」後三句,嘆惜這樣的愛情卻在俯仰之間,成為陳跡。但接下來的「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卻盛讚他們愛情的堅貞,任憑海枯石爛金不損,他們對世道的怨恨;就連黃土掩身也不滅其跡。「相思樹」,等三句更確切地表明作者的進步立場。

雖然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被頑固西風(指頑固守舊的封建勢力)所誤,但他們的愛情卻長存人間。因而又有下句「蘭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緒難寧,固而乘舟少住,憑弔這對青年男女用生命結成的並蒂蓮花。作者知道,頑固的舊勢力不會善罷甘休,若不及時憑弔,恐怕以後再來,就會「紅衣半落」,甚至于「狼藉臥風雨」了。

同情之深,珍愛之切,掬之可出。結尾一句,以詞人的料想推斷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詞更添悲劇色彩。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見長,情之真,意之切,純情流露。全詞句句有情,充滿對青年男女愛情不幸的同情,充滿對頑固守舊勢力的憤怒,使詞充滿各種感情。此詞運用的手法富雜多變,或議論,或抒情,或寫景,或敘事,相互交雜,而卻皆有歸所,更增添作者所抒發的愛情故事的悲劇色彩。

●摸魚兒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元好問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為:「乙丑歲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為識,是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