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無。【玉篇】虛無也。周易無字俱作無。
◆又【集韻】或作亡。【詩·衛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注】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為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為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本古文蕃□字。篆借為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為四點。〇按說文□,從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雲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雲歸依也。
█旡 【卯集下】【無字部】 旡 〔古文〕□【廣韻】居豙切【集韻】居氣切,□音寄。【說文】作□,飲食氣逆不得息曰□,從反①。【注】今隷變作旡。①原字從彡下兒作。
█既 【卯集下】【無字部】 既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從皀□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按今《論語》作氣。
◆又【玉篇】已也。【易·小畜】既雨既處。【詩·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
◆又【博雅】盡也。【易·既濟疏】既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既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既。
◆又【博雅】既,失也。
◆又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既執中而徧天下。【注】徐廣曰:古既字作水旁。
◆又【集韻】幾利切,音冀。義同。
◆又許既切,音欷。餼或作既。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既廩稱事。【注】既讀為餼。餼廩,稍食也。【正字通】俗既字。既字中匕作丨二。
█旤 【卯集下】【無字部】 旤 【玉篇】同□。【前漢·五行志】數其旤福。【注】旤,古禍字。
◆又【韻補】葉後五切。【前漢·敘傳】致死為福,每生為旤。葉上社,社音土。
氣字部
█氣 【辰集下】【氣字部】 氣 【唐韻】去既切【集韻】丘既切,□音炁。【說文】雲氣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氣。氣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為求乞字。氣、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偽】氣,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氣必用氣。○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氣、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偽》之說非是。(氣)〔古文〕□【唐韻】去既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既切,□音氣。【玉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為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注】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注】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注】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注】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為五氣。
◆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注】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與天□地黃為六氣。【王逸·楚辭注】《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陰,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幷天□地黃之氣為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三□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佈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為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為節氣,謂月初也,一為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氣法。【司馬彪·續漢書】□氣之法,為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為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正而□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