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集韻】枯含切,音龕。義□同。
◆又盧甘切,音藍。【說文】厱諸,治玉石。
◆又或作礷,省作礛。
◆又魚檢切,音儼。厓岸危也。
█厴 【子集下】【廠字部】 厴 【五音集韻】於琰切,音黶。蟹腹下也。
█厭 【子集下】【廠字部】 厭 【唐韻】於葉切【集韻】【韻會】益涉切,□饜入聲。【說文】笮也。從廠,□聲。【徐曰】笮,鎮也。壓也。一曰伏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將以厭衆。【前漢·杜鄴傳】折衝厭難。【注】厭者,壓也。鎮壓□難,使之銷靡也。
◆又【正韻】順從貌。【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猶一也。
◆又【增韻】禳也,當也。【史記·高祖紀】於是因東遊以厭之。
◆又合也。【周禮·春官巾車】王后厭翟。【注】次其羽,使相迫也。
◆又損也。【左傳·文二年】及晉處父盟以厭之。【注】厭猶損也。
◆又【儀禮·鄉飲酒禮】賔厭介入門左。【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厭。【疏】引手曰厭者,以手向身引之。
◆又【廣韻】惡夢也。
◆又【集韻】厭次,地名。
◆又【集韻】或作壓。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豔切,饜去聲。【集韻】足也。【詩·周頌】有厭其傑。【注】厭,受氣足也。【前漢·王莽傳】克厭上帝之心。【注】厭,滿也。
◆又【韻會】厭,斁也。【詩·葛覃】服之無斁。註:厭也。
◆又通作饜。【禮·曾子問】孔子曰:有陰厭,有陽厭。【注】厭是饜飫之義。
◆又【唐韻】【集韻】於琰切。【正韻】於檢切,□音掩。【荀子·解蔽篇】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
◆又【正韻】惡也。【論語】天厭之。
◆又【廣韻】厭,魅也。別作魘。【韓愈·游湘西寺詩】怵惕夢成魘。
◆又【正韻】與黶同。與掩藏之掩同音。【禮·大學】見君子而後厭然。【注】厭讀為黶。厭,閉藏貌。
◆又【集韻】於鹽切,音□。同懕。【說文】安也。【詩·小雅】厭厭夜飲。【秦風】厭厭良人。【注】安靜也。
◆又【正韻】同□。【左傳·昭二十八年】屬厭而已。【杜預注】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
◆又【集韻】【正韻】□乙甲切,音押。【前漢·劉向傳】抑厭遂退。【注】師古曰:厭,音乙甲反,謂不伸也。
◆又【荀子·儒效篇】厭旦於牧之野。【注】厭,猶臨也。謂□於將旦之先也。
◆又【正韻】通作壓。
◆又【集韻】乙及切,音邑。厭邑,濕意。
◆又【集韻】鄔感切,音暗。沈溺意。【莊子·逍遙遊】其厭也如緘。
█厵 【子集下】【廠字部】 厵 【廣韻】同源。
█厏 【子集下】【廠字部】 厏 【唐韻】【集韻】□側下切,音鮓。厏厊,不相合。
◆又【集韻】仕下切,音槎。義同。
◆又【正字通】葘格切,音摘。狹也。俗作窄。
█厖 【子集下】【廠字部】 厖 【唐韻】【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尨。【說文】石大貌。從廠,尨聲。一曰厚也。【玉篇】大也。【爾雅·釋詁】有也。【疏】左傳,民生敦厖,言人生聚豐厚大有也。
◆又姓。【前漢·古今人表】厖圉。
◆又通作庬。【前漢·司馬相如傳】湛恩庬洪。
◆又通作蒙。【韻會】《荀子》引《詩》為下國駿蒙。【左傳】厖茸,音蒙。
◆又【集韻】母項切【韻會】母講切,□音□。義同。【韻會】《詩》為下國駿厖,《毛傳》讀如平聲,鄭箋音上聲。
█厴 【子集下】【廠字部】 厴 【五音集韻】於琰切,音黶。蟹腹下也。
█厪 【子集下】【廠字部】 厪 【唐韻】渠遴切,音僅。小屋。
◆又【前漢·鄒陽傳】茅焦亦厪脫,死如毛氂耳。【注】師古曰:厪,少也。
█厚 【子集下】【廠字部】 厚 〔古文〕垕□【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上聲。【說文】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也,重也。【易廣】博厚配天地。
◆又【戰國策】非能厚勝之也。【注】厚,猶大也。
◆又【增韻】醲也。
◆又【廣韻】姓也。出《姓苑》。
◆又諡法,思慮不爽曰厚。
█厡 【子集下】【廠字部】 厡 【玉篇】魚袁切。泉水也。今作源。
█廝 【子集下】【廠字部】 廝 “【唐韻】息移切【正韻】相咨切,□音斯。同廝。【韻會】廝,通作廝。【史記·蘇秦傳】廝徒十萬。【前漢·□余傳】有廝養卒。【注】廝,取薪者也。
◆又【揚雄傳】蹂屍輿廝。【注】廝,破折也。音斯。
◆又【西域傳】尚書廝留甚衆。【注】廝留,言其前後離廝,不相還及也。
█(廝)【廣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正韻】相咨切,□音斯。【玉篇】使也,賤也。【唐韻】養也。【集韻】析薪養馬者。【公羊傳·宣十二年】廝役扈養。【注】艾草為防者曰廝。【揚子·方言】官婢,女廝,謂之娠。【注】女廝者,婦人給使,亦謂之娠。
◆又【韻會】亦作廝。【史記·蘇秦傳】廝徒十萬。【張耳傳】廝養卒。
◆又【正韻】與釃通。【唐書·高儉傳】附故渠廝引旁出。
◆又與撕通。【集韻】撕,亦作廝。 【玉篇】一作□。”
█厈 【子集下】【廠字部】 厈 【玉篇】籀文廠字。
█厓 【子集下】【廠字部】 厓 【唐韻】五佳切【集韻】【韻會】宜佳切,□音崖。【說文】山邊也。從廠,圭聲。【韻會】或作崖,今山崖字皆作崖。
◆又【爾雅·釋丘】望厓灑而高。【疏】厓,水邊也。【玉篇】或作涯。
◆又【韻會】珠厓,郡名。漢武帝置地居海中,厓岸出珠,故曰珠厓。【前漢·武帝紀】珠崖,亦作珠厓。
◆又借作睚。【前漢·孔光傳】厓眥莫不誅傷。【注】師古曰:厓音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