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屆期這日,由孫總統率各將校出朝陽門,共謁孝陵。孫總統主祭,宣佈光復漢族,民國統一。司祝官讀罷祭文,兩邊奏樂,聲音中節,遠近軍民,歡呼擊節,各國領事前來觀望,無不稱讚。軍士放了十七炮,依次照前奏樂唱歌,孫總統就位。
各部總長次長,均向孫總統鞠恭敬禮,孫總統亦答禮如儀,即向大眾演說道:此番清帝退位,統一南北,全賴志士仁人,無數鐵血,換來個中華民國。北京二方面,又虧袁公竭力經營,方得成功。今日選舉總統,不可把袁公忘了,如果能選到袁公,他必能鞏固民國。前日接他覆電,有「永不許君主政體再見中國」二語,想他日後不致食言。但南京是民國開基的地點,惟臨時政府宜設立聲京,以便永遠作為紀念。不像北京地方,受歷代君主專制壓力,看起來毫無生氣,諒後來南京地方必有一番佳境。然我雖辭職,也是國民一分子,自當竭盡愚誠,為新政府效勞一周。祈諸公矢志存誠,鑒我此心可也。”孫總統說畢,大眾歡呼擊掌,震得耳鳴。復奏樂數通,響徹雲中。禮成,大眾又三呼:「民國萬歲萬萬歲!」方纔散去。
當日下午,參議院即開會選舉總統。彼時在者,共有十七省議員,各投一票,計十七票。投票已過,揭開一看,統是「袁世凱」三字,通場一致,遂選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眾議員即電達北京,請袁世凱來寧就職。孫總統亦以個人名義,電達北京,略謂:「臨時政府已報告參議院,提出辭職書,並推薦袁世凱為總統。請袁速來寧共和政府就任,不得聽清帝自由委任組織,破壞共和政府憲治。若為北方未定,亦須薦引人材鎮撫。」袁接電後,心想:「我的勢力全在北方,倘往南方就職,羽翼全無,若再被他們束縛,豈不為他傀儡麼。」遂隨機應變,復一電文,並請唐君紹儀赴寧,協商此意。
孫總統接電後,再赴參議院核定可否。有全院委員長李肇甫、直隷議員谷鐘秀等,言臨時政府地點不如改設北京:一者可以統馭全國,能使全國鞏固,且能維繫四萬萬人心;二者我民國五大族,從此可以聯合,以後就成了一個大中華民國;三者前日由各省代表,指定南京為臨時政府地點,彼時皆因大江以北為清軍所轄,不得不將就辦理。今既以南北統一,不如仍設北方為宜。哪知此論一出,很有些議員反對,有的說還是南京好,有的說不可設在北方,議論紛紛,爭執不決,彼此無法,遂用投票法解決。投票後,見主張北京的二十票,主張南京的只有八票,即從多數咨復孫總統。怎奈孫總統意見乃以南京為是。遂授照臨時政府組織條例,再交參議院覆議(原來臨時政府大綱中,有臨時大總統對於參議院議決事件,如以為未然,得于具報後十日內聲明理由,交院覆議云云)。參議院接收後,再開會議,此時又大不同了,均贊成南京,不讚成北京,彼此又爭論起來。經中立派兩方調和,再用投票數解決。投票後主張南京者占多數,咨復孫總統,孫總統接到議決文,即電達北京,請袁世凱急速來寧,並派專使北上,以表歡迎。袁接電後,即電致參議院辭職。又臨時副總統,也有電致南京參議院辭副總統職,參議院又開臨時副總統選舉會,投票解決,仍是黎當選。全院一致,黎以院決議,不能力辭,只得承認。當下,南京臨時政府遂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為專使,並副以汪兆銘、宋教仁等,同往北京。方起行,正值唐紹儀來寧,彼此致敬一回。
唐想事已如此,無可協商,也未入城,遂願同專使北上。起程時,即先電告北京,遙與接洽。于二月二十二日,遂同蔡、汪、宋等出發北上。
至二十七日,到了北京。只見正陽門外搭了綵棚,用柏葉扎着「歡迎」兩個大字,作為匾額,兩旁豎著兩面五色大旗,綵棚左右站着軍隊,立槍示敬。又有兩位是老袁派的專員,一見他們前來,急走上前迎迓,以表歡迎。城門大開,鼓樂齊鳴,一面放炮十餘聲,這是表示歡迎的至意。蔡使等與唐紹儀下車,徑入,由迎賓使向他們行禮。然後兩下皆脫帽行禮,即相偕入城。至迎賓館,早已預備停當,外面侍衛禁軍特別保護。蔡使等進入館內,與迎賓使坐談數語,迎賓使交代明白,當即拜別,唐紹儀亦自去覆命了。是晚,即有多少人士前來謁候,各道寒暄。一方面說及老袁南下利害,一方面說是專為迎袁而來,南方人甚為渴望,倘能早一日離京,可以早慰南方人渴望。一方面說,北方皆以袁公為保障,如袁公一去,北方無所依靠,一旦變生不測,噬臍無及。且前者元、明、清三朝,皆以北京建都,若一朝移動,恐有許多不便。況遼東三省及內外蒙古等處,亦未必駕馭,可憂甚多,此事望諸君變通辦理才好。主賓談了一會,未得解決,彼此皆有倦意。看看天色要晚,遂即辭別。
蔡使等見他們去,也就人寢室安歇。次晨起身,三人會議一番,意欲去見老袁,遂振刷精神,來到老袁公館。先將名刺遞入。
老袁一見,隨即迎見,彼此皆見過了禮,分賓主坐定,略敘寒溫。禮畢後,蔡專使起立,先交過孫總統書函,又參議院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