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頁
文忠遂趨杭州,未至,張士誠平章潘元明懼,遣員外郎方彞詣軍門請納款,文忠曰:「吾兵適至此,勝負未分而遽約降,無乃計太早乎?」對曰:「此城百萬生靈所繫,今天兵如雷霆,當之者無不摧破,若軍至城下,欲降恐無及,故使先來請命。」文忠留之宿。明日,遣還報,而駐兵以待,元明即日獻圖籍。文忠至杭州,元明等奉士誠所授諸印,並執蔣英、劉震出降,伏謁道左,以女樂導迎,文忠麾去之,止壁麗譙,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立斬以徇,城中貼然。得兵三萬,糧二十萬,執元平章努都長壽等,與蔣英、劉震皆送建康。
元明,泰州人,初與張士誠俱起鹽徒。官軍圍高郵,士誠與十八人突圍出走,元明及李伯升、呂珍與焉。三人相繼以城降,士誠由是勢益孤。
先是吳征儒士熊鼎、朱夢炎等至建康,王命纂修公子書及務農、技藝、商賈書,謂之曰:「公卿貴人子弟,雖讀書多,不能通曉奧義,不若集古之忠良、奸惡事實,以恆辭解之,使觀者易曉。他日縱學無成,亦知古人行事,可以勸戒。其民間農工商賈子弟,亦多不知讀書,宜以其所當務者直詞詳說,作務農、技藝、商賈書,使之通知大義,可以化民成俗。」至是書成,賜鼎等白金人五十兩及衣、帽、靴、襪等物。
庚子,張士誠同僉李思忠等,以紹興路降于吳,吳命駙馬都尉王恭、千戶陳清、李遇守之。
吳左丞華雲龍率兵攻嘉興,張士誠將宋興以城降。
壬寅,吳大將軍徐達等兵至蘇州城南鯰魚口,擊張士誠將竇義,走之。康茂才至尹山橋,遇士誠兵,又擊敗之,焚其官渡戰船千餘艘及積聚甚眾,達遂進兵圍其城。達軍葑門,常遇春軍虎丘,郭興軍婁門,華雲龍軍胥門,湯和軍閶門,王弼軍盤門,張溫軍西門,康茂才軍北門,耿炳文軍城東北,仇成軍城西南,何文輝軍西北,四面築長圍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圖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日敵樓,每層施弓弩、火銃于其上,又設襄陽炮以擊之,城中震恐。
有楊茂者,無錫莫天祐部將也,善沒水。無佑潛令入蘇州與士誠相聞,邏卒獲之於閶門水柵旁,送達軍,達釋而用之。時蘇州城堅不可破,天祐又阻兵無錫,為士誠聲援。達因縱茂出入往來,因得其彼此所遺蠟丸書,悉知士誠、天祐虛實,而攻圍之計益備。
達時督兵攻婁門,士誠出兵拒戰,吳武德衛指揮茅城戰死。
甲辰,元平章努都長壽等至建康,吳王以其朝臣,命有司給廩餼,歸之於朝,而誅蔣英于市,以潘元明金城歸降,民不受鋒鏑,仍授平章,其官屬皆守舊職,從朱文忠節制。旋授文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複姓李氏。
十二月,乙卯朔,永寧縣賊饒一等作亂,吳指揮畢榮討之,擒其元帥王子華,餘黨悉平。陳友定將建寧阮德柔遣使納款。
吳廖永忠沉小明王于瓜步。小明王自居滁州,至是來建康,為永忠所害。
吳群臣上言:「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制。今新城既建,宮闕制度,亦宜早定。」王以國之所重,莫先廟社,遂定議,以明年為吳元年,命有司營建廟社,立宮室。甲子,王親祀山川之神,告以工事。己巳,典營繕者以宮室圖來進,王見其有雕琢奇麗者即去之。
庚午,蒲城洛水和順崖崩。
是歲,監察御史聖努額森、察圖實哩等言:「昔奸邪構害丞相托克托,以致臨敵易將,我國家兵機不振從此始,錢糧之耗從此始,生民塗炭從此始,盜賊縱橫從此始。設使托克托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亂哉?乞封一字王爵,定謚及加功臣之號。」朝廷皆是其言,以時方多故,未及報而國亡。
○順帝至正二十七年
丁未,一三六七年
春,正月,癸巳朔,吳王始稱吳元年。
乙未,絳州夜聞天鼓鳴,將旦復鳴,其聲如空中戰鬥者。
戊戌,吳王謂中書省臣曰:「吾昔在軍中乏糧,空腹出戰,歸得一食,雖甚粗糲,食之甚甘。今尊居民上,飲食豐美,未嘗忘之。況吾民居于田野,所業有限,而又供需百出,豈不重困!」於是免太平府租賦二年,應天、宣城等處租賦一年。
吳戴德等兵至沅州,圍其城,凡六日,守將李興祖出降。興祖,即李勝也。
庚子,松江府、嘉定州守臣王立忠等詣吳徐達軍降。
辛丑,吳王謂中書省臣曰:「古人祝頌其君,皆寓警戒之意。適觀群下所進箋文,頌美之詞過多,規戒之言未見,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誠之道。今後箋文,只令平實,勿以虛辭為美也。」
甲辰,吳王遣使與庫庫特穆爾書,責其拘使不還之罪,且諷之以關中張、李及俞寶、王信生釁可虞。又曰:『若能遣汪何、錢楨等還,豈惟不失前盟,亦可取信天下。不然,是又開我南方之兵,為彼後時之戰,閣下雖深謀如莽、操,詭計如懿、溫,英雄滿前,何以取生!古云:「攻被天下,守之以遜;富有天下,守之以謙。』況其為臣者乎?閣下其深思之。」
庫庫特穆爾與關中構兵,互相勝負,終不解。帝又下詔和解之,庫庫戕殺詔使。是月,李思齊、張良弼、圖魯卜自會于含元殿基,推思齊為盟主,同拒庫庫之師。
二月,丁未朔,庫庫特穆爾遣左丞李二以徐州兵駐陵子村,吳參政陸聚令指揮傅友德禦之。友德度兵寡不敵,遂堅壁,詷其出掠,以二千人溯河至呂梁登陸擊之,刺其驍將韓乙,餘眾敗去。友德度李二必益兵復至,亟還城,開門而陣于野,臥戈以待,約聞鼓聲則起。二果至,鳴鼓,士躍起,沖其前鋒,眾大潰,多溺死,遂擒二。友德旋進江淮行省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