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頁
天下文物繁盛之極,學士大夫競夫鎪刻組繪,日益靡靡,以汩沒于卓詭魁殊之說,而不復知淳古之為正也。於是時,天下曰是,太師曰非;天下以為韙,太師以為陋。學士大夫磨牙淬爪,爭相出力,以致之危害。太師不之顧曰:我道,堯、舜也,我言,孔子、孟軻也,而天下不我從,將焉往?然卒由太師而一歸於醇正。故仁義之言,其華燁然,獨輝灼乎一代之盛,遠出二京之上。嗚呼,微哉!大丈夫束帶立夫人之朝,所以大過人者,大節立焉。不齪齪小節以求曲全,可也。怫眾慮,強君以難,是為大節。不徇世俗之論,而先識以制夫形,是為大節。太師當嘉之間,協議建儲正名,挈天下之疑而伸之,萬世因而若維太山而安不危,斯之謂大節。《謚法》:道德博聞曰「文」,廉方公正曰「忠」。生平論訁巽文章,務明堯舜孔孟之教於已壞之後,可謂道德博聞矣。排左右持祿取容之慮,特建萬世無窮之策,而自不以為功,可謂廉方公正矣。太常易名曰「文忠」,庶乎天下有以知公議之不能泯也。
省司準例于都亭驛集合省官同參詳,皆協令式,請有司準例施行,謹詳定訖,遂具狀中書門下取裁。奉宰臣判準申,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熙寧八年】
九月乙酉,葬開封府新鄭縣旌賢鄉。
【元豐三年】
十二月,以子升朝,遇大禮,贈太尉。〈敕:朕齋明以祀,得歆于神,維顯及幽,並受多祉。奉議郎、輕車都尉、賜緋魚袋歐陽發:父歷任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師某,以高文典策,冠絶譽髦;以重德令名,進參機要。踐更事任,奮發猷為,諒直公忠,簡于朕志。逝日逾遠,賢聲不忘。垂裕後昆,序朝通籍。丁時慶賚,愍錫有加。尚其營魂,應此明命。可特贈太尉。〉
【元豐八年】
十一月,贈太師,追封康國公。
【紹聖三年】
五月,追封兗國公。〈(制詞)敕:宗祖之澤,充塞穹壤,國之故老,褒敘有章。朝請郎、充秘閣校理、輕車都尉、賜緋魚袋歐陽,弟通直郎、飛騎尉辯,故父任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師、追封康國公某,名世之才,出應期運。明於輔弼事業,而以風節始終。餘慶嗣人,追命成國,惟不沒,尚克享茲。可特贈太師,追封兗國公。
【崇寧三年】
追封秦國公。
【政和三年】
追封楚國公。〈皆以子遇郊恩。〉
●附錄二·先公事蹟〈歐陽發等述〉
先公為人天性剛勁,而氣度恢廓宏大,中心坦然,未嘗有所屑屑於事。事不輕發,而義有可為,則雖禍患在前,直往不顧。以此或至困逐,及復振起,終莫能掩。而公亦正身特立,不少屈奪。四五十年之間,氣象偉然蓋天下,而以文章道德為一世學者宗師。故歷事三聖,嘗被眷倚,遂托以天下安危之計。而公亦以身許國,進退出處,士人以為輕重。至于接人待物,樂易明白,無有機慮與所疑忌。與人言,抗聲極談,徑直明辨,人人以為開口可見心腑。至于貴顯,終始如一,不見大官貴人事位貌之體,一切出於誠心直道,無所矜飾,見者莫不愛服。而天資勁正高遠,無纖毫世俗之氣,常人亦自不能與之合也。平生學之所得,以至文章事業,皆明識所及,性所自得,不勞而至,無所勉強。而眾人學之者,終莫能及。其于經術,務明其大本而本於性情,其所發明簡易明白。其論《詩》曰:「察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戒,所謂聖人之志者,本也。因其失傳而妄自為之說者,經師之末也。今夫學者得其本而通其末,斯盡善矣。得其本而不通其末,闕其所疑,可也。」又云:「今夫學者知前事之善惡,知詩人之美刺,知聖人之勸戒,是謂知學之本而得其要,其學足矣,又何求焉?」公于經術,去取如此,以至先儒註疏有所不通,務在勇斷不惑。平生所辨明十數事,皆前世人不以為非,未有說者。如五帝不必皆出於黃帝,春秋趙盾弒君非趙穿,許世子非不嘗藥,武王之十有一年非受命之年數,及力破漢儒災異五行之說。《正統論》破以秦為偽閏,或以功德,或以國地不相臣屬,則必推一姓以為主之說。以為正者正天下之不正,統者統一天下之不一。至于各據地而稱帝,正朔不相加,則為絶統,惟合天下于一者為正統。統或絶、或續,而正統之說遂定焉。然亦不苟務立異於諸儒,嘗曰:「先儒于經不能無失,而所得已多矣。正其失可也,力詆之不可也。盡其說而理有不通,然後得以論正。予非好為異論也。」其于《詩》、《易》,多所發明。為《詩本義》,所改正百餘篇,其餘則曰:「毛、鄭之說是矣,復何雲乎。」其公心通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