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頁
應順元年閏正月丁卯,中書門下奏:「準天成二年十二月敕,長定格應經學出身人,一任三考,許入下縣令、下州錄事參軍,亦入中下州錄事參軍;兩任四考,許入中下縣令、中州錄事參軍;兩任六考,許入上縣令及緊州錄事參軍。凡為進取,皆有因依,或少年便受好官,或暮齒不離卑任。況孤貧舉士,或年四十,始得經學及第,八年合選,方受一官,在任多不成三考,第二選漸向蹉跎,有一生終不至令錄者,若無改革,何以發揚?自此經學出身,請一任兩考,許入中下縣令、下州錄事參軍者。」詔曰:「參選之徒,艱辛不一,發身遲滯,到老卑低,宜優未達之人,顯示惟新之澤。其經學出身,一任兩考,元敕入下縣令、下州錄事參軍,起今後更許入中下縣令、下州錄事參軍;一任三考者,於人戶多處州縣注擬,如于近敕條內,資敘無相當者,即準格循資考入官;其兩任四考者,準二任五考例入官,余準格條處分。」
晉天福三年正月,詔曰:「舉選之流,苦辛備歷,或則耽書歲久,或則守事年深,少有違礙格條,例是不知式樣。今則方求公器,宜被皇恩,所有選人等,宜令所司,除元駁放及落下事由外,如無違礙,並與施行。仍令所司遍下諸道,起今後文解差錯,過在發解州府官吏。
漢乾祐二年八月,右拾遺高守瓊上言:「仕宦年未三十,請不除授縣令。」因下詔曰:「起今後諸色選人,年七十者宜注優散官;年少未歷資考者,不得注授令錄。」其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應諸出選門官並歷任內曾升朝及兩使判官,今任卻授令錄者,並依見任官選數赴集。」從之。
周廣順元年二月,詔曰:「自前朝廷除官,銓司選授,當其用闕,皆稟舊規。近聞所得官人,或他事阻留,或染疾淹駐,始赴任者既過月限,後之官者遂失期程,以至相沿,漸成非次。是致新官參謝欲上,舊官考秩未終,待滿替移,動逾時月,凋殘一處,新舊二官,在迎送以為勞,必公私之失緒。今後應諸道州府錄事參軍、判司、縣令、主簿等,宜令本州府,以到任月日,旋具申奏及報吏部,此後中書及銓司,以到任月日用闕,永為定製。」其年十月,詔曰:「選部公事,比置三銓,所有員闕選人,分在三處,每至注擬之際,資敘難得相當。況今年選人不多,宜令三銓公事,併為一處,委本司長官通判,同商量可否施行。今當開泰之期,宜軫單平之眾,自今後合格選人,歷任無違礙者,並仰吏部南曹判成,如文解差錯,不合式樣,罪在發解官吏。」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職官志
夫官非位無以分貴賤,位非品無以定高卑,是以歷代史官,咸有所紀,皆窮源而討本,期與世以作程。迨乎唐祚方隆,明皇在宥,采累朝之故事,考眾職之遐源,申命才臣,著成《六典》,其勛階之等級,品秩之重輕,則已備載于其中矣。故今之所撰,不敢相沿,祖述五代之命官,以踵百王之垂範,或厘革升降,則謹而志之,俾後之為天官卿者,得以觀焉。
梁開平三年三月,詔升尚書令為正一品。按《唐六典》,尚書令正二品,是時以將授趙州王鎔此官,故升之。
後唐天成四年八月,詔曰:「朝廷每有將相恩命,準往例,諸道節度使帶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並列銜于敕牒後,側書‘使’字。今兩浙節度使錢是元帥、尚父,與使相名殊,承前列銜,久未改正。湖南節度使馬殷,先兼中書令之時,理宜齒于相位,今守太師、尚書令,是南省官資,不合列署敕尾。今後每署將相敕牒,宜落下錢、馬殷官位,仍永為常式。」
梁開平二年四月,改左右丞為左右司侍郎,避廟諱也。至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舊為左右丞。
後唐長興元年九月,詔曰:「台轄之司,官資並設,左右貂素來相類,左右揆不至相懸,以此比方,豈宜分別。自此宜升尚書右丞官品,與左丞併為正四品。」
右都省
後唐長興四年九月,敕:「馮贇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台,但緣平章事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至周顯德中,樞密使吳廷祚亦加同中書門下二品,避其諱也。
晉天福五年二月,敕:「以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併為清望正三品。」九月,詔曰:「《六典》云: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敕、璽書策命,皆按故事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古昔已來,典實斯在,爰從近代,別創新名。今運屬興王,事從師古,俾仍舊貫,以耀前規。其翰林學士院公事,宜並歸中書舍人。」
七年五月,中書門下上言::有司檢尋長興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敕:準《官品令》,侍中、中書令正三品,按《會要》,大曆二年十一月升為正二品;左右常侍從三品,按《會要》,廣德二年五月升為正三品;門下中書侍郎正四品,大曆二年十一月升為正三品;諫議大夫正五品,按《續會要》,會昌二年十二月升為正四品,以備中書門下四品之闕;御史大夫從三品,會昌二年十二月升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五品,亦與大夫同時升為正四品。」敕:「宜各準元敕處分,仍添入令文,永為定製。」又詔:「門下侍郎,班在常侍之下,俸祿同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