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卻說趙汝愚既死,擢余端禮為左丞相,京鏜為右丞相,謝深甫參知政事,鄭僑知樞密院事,何澹同知院事。端禮本與汝愚同心輔政,及汝愚竄逐,不能救解,未免抑鬱不平,並因中外清議,亦有謗詞,遂稱疾求退。寧宗初尚不允,及再表乞休,乃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京鏜遂得專政,他想把朝野正士,一網打盡,遂與何澹、劉德秀、胡紘三人,定出一個偽學的名目,無論是道學派,非道學派,但聞他反對侂冑,與攻訐自己,統說他是偽學一流。他才算是真小人。劉德秀首先上言,願考核真偽,辨明邪正,寧宗即頒發原疏,令輔臣覆議。京鏜遂搜取正士姓名,編列偽籍,呈入寧宗,擬一一竄逐。太皇太后吳氏,聞這消息,勸寧宗勿興黨禁。寧宗乃下詔道:「此後台諫給舍論奏,不必更及往事,務在平正,以副朕建中至意。」這詔一下,京鏜等當然憤悶,韓侂冑愈加忿怒,國子司業汪逵,殿中侍御史黃黼,吏部侍郎倪思,均因推尚道學,先後被斥。又有博士孫元卿、袁燮、國子正陳武等,統皆罷去。端明殿學士葉翥嚴斥偽學,得入樞密。御史姚愈,嘗劾倪思倚附偽學,得擢為侍御史。太常少卿胡紘復極陳:「偽學誤國,全賴台諫排擊,得使元惡殞命,群邪屏跡,今復接奉建中詔命,恐將蹈建中靖國的覆轍,宜嚴行杜絶,勿使偽學奸黨,得以復萌」等語。大理司直邵裒然亦上言:「偽學風行,不但貽禍朝廷,並且延及場屋,自後薦舉改官,及科舉取士,俱應先行申明,並非偽學,然後可杜絶禍根」云云。寧宗居然準奏,命即施行。
先是朱熹奉祠家居,聞趙汝愚無辜被逐,不忍默視,因手草封事數萬言,歷陳奸邪欺主及賢相蒙冤等情,擬即繕錄拜發。惟子弟諸生,更迭進諫,俱言此草一上,必且速禍,熹不肯從。門人蔡元定請卜易以決休咎,乃揲蓍成爻,占得遁及同人卦辭。熹亦知為不吉,因取稿焚燬,只上奏力辭職銜。有詔命仍充秘閣修撰,熹亦不至。當胡紘未達時,嘗至建安謁熹,熹待學子,向來只脫粟飯,不能為紘示異,紘因此不悅。及為監察御史,即意圖報復,以擊熹為己任,只因無隙可尋,急切無由彈劾。至偽學示禁,便以為機會已至,樂得乘此排斥,草疏已成,適改官太常少卿,不便越俎言事;可巧來了一個沈繼祖,因追論程頤為偽學,得任御史,紘遂把疏草授與繼祖,令他奏陳,謂可立致富貴。繼祖是抱定一條陞官發財的宗旨,偶然得此奇緣,彷彿是天外飛來的遭際,遂把草疏帶回寓中。除錄述原稿外,再加添幾條誣陷的話兒,大致是劾熹十罪,結末是熹毫無學術,惟剽竊張載、程頤的余論,簧鼓後進,乞即褫職罷祠。熹徒蔡元定,佐熹為妖,乞即送別州編管。果然章疏朝上,詔令暮發,削秘閣修撰朱熹官,竄蔡元定至道州。已而選人余紘上書,乞誅熹以絶偽學,謝深甫披閲紘書,看是一派狂吠,遂將書擲地道:「朱熹、蔡元定,不過自相講明,有甚麼得罪朝廷呢?」還是他有點天良。於是書不得上,眾論稍息。蔡元定,字季通,系建陽人氏。父名發,博學群書,嘗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等書,授與元定,指為孔、孟正脈。元定日夕研摩,通曉大義,嗣聞朱熹名,特往受業。兩下晤談,熹驚詫道:「季通你是我友,不當就弟子班列。」元定仍奉熹為師。尤袤、楊萬里等,交相薦引,屢征不起。會偽學論起,元定嘆道:「我輩恐不免哩。」及道州遭謫,有司催迫甚急,元定毫不動容,即與季子沈徒步就道,馳行三千里,足為流血,無幾微怨言,且貽書誡諸子道:「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因吾得罪,遂懈爾志。」踰年病歿,當世稱為西山先生。
慶元三年冬季,太皇太后吳氏崩,遺詔謂:「太上皇帝,疾未痊癒,應由承重皇帝服齊衰五月。」寧宗改令服喪期年,尊謚為憲慈聖烈四字,攢祔永思陵。越月詔籍偽學,列籍凡五十九人,一併坐罪。試錄述姓氏如下:
趙汝愚 留正 周必大 王藺曾居宰輔。
朱熹 徐誼 彭龜年 陳傅良 章穎 薛叔似
鄭湜 樓鑰 林大中 黃由 黃黼 何異
孫逢吉曾任待制以上官職。
劉光祖 呂祖儉 葉適 楊芳 項安世 李
沈有開 曾三聘 游仲鴻 吳獵 李祥 楊簡
趙汝讜 趙汝談 陳峴 范仲黼 汪逵 沈元卿
袁燮 陳武 田澹 黃度 張體仁 蔡幼學
黃穎 周南 吳柔勝 王厚之 孟浩 趙鞏
白炎震曾任散官。
皇甫斌 范仲壬 張致遠曾任武官。
楊宏中 周瑞朝 張衟 林仲麟 蔣傅 徐范
蔡元定 呂祖泰俱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