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史演義 - 127 / 310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宋史演義

第127頁 / 共310頁。

 大小:

 第127頁

朗讀:

光見言聽計從,越覺激發忠忱,誓死報國,無論大小政務,必親自裁決,不捨晝夜,海內亦喁喁望治。就是遼、夏使至,俱必問光起居,且嚴敕邊吏道:「中國已相司馬公了,勿輕生事,致開邊釁呢!」國有賢相,不戰屈人。無如天不佑宋,梁棟濅頽。光因政體過勞,日益清瘦,同僚舉諸葛亮食少事煩,作為勸戒,光慨然道:「死生有命,一息尚存,怎敢少懈呢!」嗣是光老病癒甚,竟致不起。彌留時尚囈語不絶,細聽所談,皆關係國家事。及卒,年六十八。光生平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在洛時,每往夏縣展墓,必至兄室。兄名旦,年將八十,光奉若嚴父,愛若嬰兒,自少至老,未嘗妄語。嘗謂吾無過人處,惟一生作事,無不可對人言。陝、洛間聞風起敬,居民相勸為善,稍有過惡,便私自疑懼道:「君實得無聞知否?」既歿,遠近舉哀,如喪考妣。略述行誼,為後人作一榜樣。太皇太后亦為之慟哭,與哲宗親臨光喪,贈太師溫國公。詔戶部侍郎趙瞻,內侍省押班馮宗道,護喪歸陝州夏縣原籍。予謚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德,都人罷市往奠。嶺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到了歸喪以後,都下及四方人民,尚畫像以祀,飲食必祝,這可見遺德及民,無遠勿屆呢。小子有詩詠道:

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經借手即清平。


  

如何天不延公壽?坐使良材一旦傾。

光歿後,當然是呂公著繼任,欲知後事如何,且至下回續表。

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

卻說司馬光病歿以後,呂公著獨秉政權,一切黜陟,仍如光意,進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劉摯為尚書右丞,蘇軾為翰林學士。軾奉召入都,僅閲十月,三遷清要,尋兼侍讀;每入值經筵,必反覆講解,期沃君心。一夕值宿禁中,由中旨召見便殿,太皇太后問軾道:「卿前年為何官?」軾對道:「常州團練副使。」太皇太后復道:「今為何官?」軾對道:「待罪翰林學士。」太皇太后道:「為何驟升此缺?」軾對道:「遭遇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道:「並不為此。」軾又道:「莫非由大臣論薦麼?」太皇太后又復搖首。軾驚愕道:「臣雖無狀,不敢由他途希進。」太皇太后道:「這乃是先帝遺意,先帝每讀卿文章,必稱作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哩。」軾聽了此言,不禁感激涕零,哭至失聲。士伸知己,應得一哭。太皇太后亦為泣下。哲宗見之對哭,也忍不住嗚咽起來。十餘歲童子,當作此狀。還有左右內侍,都不禁下淚。大家統是哭着,反覺得大廷岑寂,良夜淒清。太皇太后見了此狀,似覺不雅,即停淚語軾道:「這不是臨朝時候,君臣不拘禮節,卿且在旁坐下,我當詢問一切。」言畢,即命內侍移過錦墩,令軾旁坐,軾謝恩坐下。太皇太后問語片時,無非是國家政要。軾隨問隨答,頗合慈意,特賜茶給飲。軾謝飲畢,太皇太后復顧內侍道:「可撤禦前金蓮燭,送學士歸院。」一面說,一面偕哲宗入內。軾向虛座前申謝,拜跪畢儀,當由兩內侍捧燭導送,由殿至院,真個是曠代恩榮,一時無兩。確是難得。


  

軾感知遇恩,嘗借言語文章,規諷時政。衛尉丞畢仲游貽書誡軾道:「君官非諫官,職非御史,乃好論人長短,危身觸諱,恐抱石救溺,非徒無益,且反致損呢。」軾不能從。時程頤侍講經筵,毅然自重,嘗謂:「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因此入殿進講,色端貌莊。軾說他不近人情,屢加抗侮。當司馬光病歿時,適百官有慶賀禮,事畢欲往弔,獨程頤不可,且引《魯論》為解。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或謂:「哭乃不歌,未嘗雲歌即不哭。」軾在旁冷笑道:「這大約是枉死市的叔孫通,新作是禮呢。」諧語解頤,但未免傷忠厚。頤聞言,很是介意。是不及乃兄處。軾發策試館職問題有云:「今朝廷欲師仁宗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稱其職,而或至于偷。欲法仁宗之勵精,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而流入于刻。」右司諫賈易,右正言朱光庭,系程頤門人,遂借題生釁,劾軾謗訕先帝。軾因乞外調。侍御史呂陶上言:「台諫當秉至公,不應假借事權,圖報私隙。」左司諫王覿亦奏言:「軾所擬題,不過略失輕重,關係尚小,若必吹毛求疵,釀成門戶,恐黨派一分,朝天寧日,這乃是國家大患,不可不防。」范純仁復言軾無罪。太皇太后乃臨朝宣諭道:「詳覽蘇軾文意,是指今日的百官有司,監司守令,並非譏諷祖宗,不得為罪。」於是軾任事如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