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58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58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58頁

朗讀:

樓下采青松毛鋪藉為茵席,去卓桌趺坐,前各設盒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本堂諸靜侶環坐滿室,而外客與十方諸僧國外來的僧人不與焉。余因憶昔年三里龍燈,一靜一閙;粵西、滇南,方之異也;梵宇官衙,寓之異也,惟佳節與旅魂無異!為黯然而起,則殿角明蟾chán月亮,忽破雲露魄矣。

十六日晨餐後,復移硯就喧于藏經閣前桃花下。日色時翳。下午返東樓,嗽猶未已。抵暮,復雲開得月。


  

十七日作記東樓。雨色時作。

十八日濃雲密佈,既而開霽。薄暮,顧仆返自趙州。

十九日飯後,晴霽殊甚。

遂移臥具,由悉檀而東,越大乘東澗,一里上脊,即迎祥寺。從其南上,寺後半裡為石鐘寺,又後為圓通、極樂二庵。極樂之右即西竺,西竺之後即龍華。從龍華前西過大路,已在西竺之上,去石鐘又一里矣。龍華之北坡上,即大覺寺。龍華西,臨澗又有一寺,前與石鐘同東南向。

從其後渡澗,即彼岸橋,下流即息陰軒,已為中支之脊矣。從軒左北向上,過觀音閣,為千佛寺,其前即昔之街子,正當中脊,今為墟矣。

復北渡澗,從大覺側西北上。寺僧留餘人,謝之。仍過澗橋,上有屋,額曰「彼岸同登」,其水從望台嶺東下,界于寂光、大覺之間者,龍華至此,又一里矣。過橋復躡中支上,半裡,中脊為水月庵,脊之東腋為寂光,脊之西腋為首傳。

僧淨方,年九十矣,留余,未入。由寺右盤一嘴,東覷一庵,桃花嫣然,松影歷亂,趨之,即積行庵也。

其庵在水月之西,首傳之北。僧覺融留飯。後乃從庵左東上,轉而西北登脊。從中支脊上二里,有靜室當脊,是曰煙霞室,克心之徒本和所居。由其西分岐上羅漢壁,由其東盤峽上旃檀嶺。嶺從峽西下,路北向作「之」字上,一里,得克心靜室。克心者,用周之徒,昔住持寂光,今新構此,退休。

其地當垂脊之左,東向稍帶南,又以西支外禾字孔大山為虎砂,以點頭峰為龍砂,龍近而虎遠,又與獅林之砂異。其東有中和靜室,亦其徒也,為鬱攸火所焚,今中和往省矣。

克心留余,點茶稠疊,久之別,已下午。遂從右上、小徑峻極,令其徒偕。

上半裡,得西來大道,隨之東上。又半裡,破旋檀嶺脊而西南行,經煙霞室,漸轉東南,為水月、寂光。由其前,又西南一里,盤一嘴,有廬在嘴上,余三過皆鑰門不得入,其下即白雲寺所托也。又西半裡,再盤突嘴而上,即慧心靜室。

慧心為幻空徒,始從野愚處會之,前曾過悉檀來叩,故入叩之,方禪誦會燈庵,其徒供茶而去。後即碧雲寺,不入。從其側又盤嘴兩重,二里,北上西來寺,西經印雪樓前,又西循諸絶壁行,一里,為一真蘭若,其上覆石平飛。又西半裡,崖盡而成峽。

其峽即峰頂與羅漢壁夾峙而成者,上自兜率宮,下抵羅、李二先生坊,兩壁夾成中溜,路當其中。

溜之半,崖腳內嵌,前聳巨木,有舊碑,刻峋鶴詩,乃題羅漢壁者。中橫一岐,由其上涉溜半裡,過玄武廟。

又半裡,過兜率宮,已暮,而宮圮無居人。又上一里,叩銅佛殿,入而棲焉,即所謂傳燈寺也。

前過時,朝山之履相錯,余不及入,茲寂然。


  
久之,得一老僧啟開門戶,宿。

二十日晨起,欲錄寺中古碑,寒甚,留俟下山錄,遂置行具寺中。

寺中地俱大理石所鋪。

蓋以登絶頂二道,俱從寺而分,還必從之也。

出寺,將北由袈裟石上,念猢猻梯前已躡之,登其崖端而下,束身峽向雖從之下,猶未及仰升,茲不若由南上北下,庶交覽無偏。乃從寺右循崖西行,遂過華首門而西,崖石上下俱峭甚,路緣其間,止通一綫,下瞰則放光寺正在其底,上眺則峰頂之捨身崖即其端,而莫能竟也。其西一里,有岐懸崖側,余以為下放光道,又念層崖間何能垂隙下。少下,有水出崖側樹根間,刳木盛之,是為八功德水。制木之外無餘地,水即飛灑重崖,細不能見也。路盡仍上,即前西來入大道處,有革龕倚崖間,一河南僧習靜其中,就此水也。

又西半裡,稍上,又半裡,為曹溪庵。庵止三楹,倚崖,門扃無人。其水較八功德稍大,其後危崖,稍前抱如玦juè半環形玉器。

余攀石直躋崖下,東望左崖前抱處,忽離立成峰,圓若卓錐,而北並崖頂,若即若離,移步他轉,即為崖頂所掩不可辨。惟此處則可盡其離合之妙,而惜乎舊曾累址,今已成棘,人莫能登。蓋鷄山無拔地之峰,此一見真如閃影也。又西半裡余,過束身峽下,轉而南,過伏虎庵,又南過禮佛庵,共一里,再登禮佛台。台南懸桃花箐過脈之上,正與香木坪夾箐相對,西俯桃花箐,東俯放光寺,如在重淵之下。余從台端墜石穴而入,西透窟而出,復有聳石,攢zǎn穿隙成台,其下皆危崖萬仞,棧木以通,即所謂太子過玄關也。過棧即台後禮佛龕。昔由棧以入穴,今由窟以出棧,其憑眺雖同,然前則香客駢眾多趾,今則諸庵俱扃,寂無一人,覺身與灝hào無邊無際靈同其游衍而已。棧西沿崖端北轉,有路可循,因披之而西,遂過桃花箐之上。共一里,路窮,乃樵徑也。仍返過伏虎庵,由束身峽上。峽勢逼束,半裡,透其上,是為文殊堂,始聞有老僧持誦聲。路由其前躡脊,乃余前東自頂來者,見其後有小徑,亦躡脊西去,余從之。

蓋文殊堂脊處,乃脊之坳;從東復聳而起者,即絶頂之造而為城者也;從西復聳而起者,桃花箐之度而首峙者也。西一里,叢木蒙茸,雪痕連亙,遂造其極山頂最高處。



贊助商連結